最终,赵宠亮顺利迈进北京师范大学。现在回忆起来,他觉得那时的自己,终于走入历史研究的大门。在这扇门里,他一待就是6年,于懵懂中成长。研究生毕业,又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赵宠亮于人大攻读博士学位。
尽管只有一只手,赵宠亮仍然能够自如地翻书做笔记。他用残余的右臂压住书,左手翻页和笔记。如是这般,在20多岁的黄金时代里,啃遍了秦汉史研究的论著。
北京6年,美好纯粹。除了看书,赵宠亮逛遍城内专业展览。每当故宫、国博和首博有历史展览时,他便和同学坐着2毛钱的公交车,穿梭在北京城里,在一个个橱窗前,留下被惊艳后的感慨。
恬淡生活
博士毕业那年,赵宠亮面前有三个选择:进入北京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进入西安的西北大学任教;还有就是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但在此之前,他甚至没有到过成都。
安家成都
51万字的著作填补领域空白
“犹豫过。”赵宠亮坦言,他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满满一屋子书,他坐于其中,安安静静做研究,“后来觉得可以换个城市感受一下,加上四川本身就历史悠久,又有很好的文化政策,当时听说这些年,一批北大、复旦、吉大等著名高校的毕业生都到了四川考古院,我想这个单位肯定不差,就这样来了成都。”
刚开始,因为不确定赵宠亮具体的身体状况,作为考古研究院人事管理单位的省人社厅,还以为需要派专人帮他用电脑打字,甚至照顾生活,“后来一看,我用左手打字的速度,比不少人双手打字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