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云当时对中国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战略定位为600-1000公里/时的超高速地面交通,是目前地面高速交通的延伸和补充。并在论文中提出分为四个阶段推行,即从2005年开始,5年达到小比例模型推出,10年全尺寸模型,15年达到实验线路,25年即2020至2030年实现运营线。
然而,沈志云设想也仅仅止步于设想,后续也没有实质性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张耀平这位真空管道领域的概念引入者,在西南交大期间,并没有得到沈志云的支持。
据张耀平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回忆,在2004年12月那场院士研讨会之前,他才第一次和沈志云有了真正的“接触”。而在此之前,尽管张耀平几次希望能得到沈志云的认可和支持,但均被其通过电话等放方式拒绝。“那时候就想,如果要真正推动真空管道交通,沈院士能出面支持当然是最大的力量。”
有过商业化野心的刘本林
刘本林和真空管道交通产生交集是在2005年。
彼时,刘本林在一个发明论坛上接触到真空管道交通的概念,当时有人提到,“我要造一个时速20000公里的高铁,你敢乘吗?”就这样,刘本林开始研究起真空管道交通。
刘本林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首批考生,于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外界此前更多地称刘本林是“民间科研爱好者”,但这显然让刘本林的大学同学不认可,认为其无论如何是“科班出身”。
大学毕业以后的刘本林去了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工作了3年之后,觉得很不适应就出来了,去了当时的江苏省常州市电子工业局。”刘本林至今认为,“最优秀的科学家并不一定在科研机构。”
“我当时一查,发现这个东西其实很早就已经在说,但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我就分析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随后,就有了以刘本林为第一作者的《速车系统概论》,这本书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系统论述真空管道磁浮技术的专著。该书发表于2009年,另一作者为赵勇。
赵勇是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超导与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和刘本林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学。赵勇团队目前也是中国研究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方面的重要力量之一。
除上述著作外,中国真空管道交通领域属于刘本林的印记还有一项发明专利。2011年,刘本林为第一发明人的《真空管道用于长途客运的方法》获得授权,该项专利的发明人一栏里共有7人,包括赵勇、刘本林的女儿刘溪清。专利发明人中还有一位叫葛同勋,刘本林特别提到,“正是他在发明论坛上提出时速20000公里的高铁,他其实才是我们的最初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