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更多页面 > 正文

福建对外贸易和双向投资持续扩大:开放不松劲 服务大战略

2017-09-05 06:50:3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福建对外开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经济外向度和市场化都达到了很高程度。随着国家把福建列为第二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福建紧紧抓住自贸区成立机遇,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推进海丝核心区建设,对外贸易和双向投资持续扩大。2016年,全省实现出口6839亿元,比2012年增长10.7%。吸引了世界500强、全球行业性龙头企业加快高端产业转移,实际利用外资81.9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9.2%。推动中国武夷、紫金矿业、福耀玻璃、青拓集团等一批企业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对外投资额达111.6亿美元。

对台窗口作用凸显

金融创新成效显现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两岸交流贸易一直以来是福建对外开放最鲜明的特色。自贸区的成立,进一步激发了两岸交流活力,货物、服务、资金、人员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更加高效便捷。

挂牌以来,福建自贸区内已入驻台资企业1411家、合同台资37.8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省的89.6%和69.9%。依托自贸区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便利的优惠政策,台资企业经营良好,2016年3家台资合资旅行社组织611个旅游团共19988人赴台湾旅游。福州、平潭、厦门3个片区成立多家台资人力资源机构,培训发证、推荐就业2000多人。

同时,两岸交流交往更加深入。福建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入境免签注和卡式台胞证,台车入闽启动实施并进入常态化。平潭片区聘请台湾村民担任村委会执行主任,参与村居建设。3个片区都建立了两岸青创基地,日益成为两岸青年的创业乐园。

加快金融开放创新,加强两岸金融合作是福建自贸区先行先试的重点之一。自贸区成立以来,金融机构加快集聚,区内已设立金融机构266家,是挂牌前的2.44倍;类金融机构5726家,是挂牌前的3.64倍。中行、兴业等10多家银行分别在区内设立总行级两岸人民币清算中心、离岸银行业务分中心、两岸金融服务中心或资产托管中心。台湾地区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设立的金融机构共19家,居全国第2位。

随着金融机构的增加,金融业务创新也不断加快。福建自贸区内共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1181.48亿元,是挂牌前结算量的64倍;厦门片区内离岸账户客户3844家,2016年离岸结算超过1300亿元人民币。两岸金融合作也亮点纷呈。兴业银行实现了台资银行大陆分行资金业务全覆盖;两岸资本市场合作实现破冰,金圆集团联合台湾蓝涛亚洲集团发起3亿元股权投资基金;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已为台资企业融资21亿元人民币。

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自贸区成立以来,福建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努力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批创新举措落地实施,企业通关更快速、更便捷、更便宜。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是福建首创,使企业货物申报时间大大缩短,船舶进出境申报时间由36小时缩短到2.5小时以内。通关提速和口岸查验部门加强合作,使企业的物流成本、时间成本大幅降低。如实施关检“一站式”查验,实现了作业空间合并、作业时间一致、作业系统并行,场所设施、查验设备等资源共享,全省可节约码头用地8万多平方米,每标箱可减少物流成本600元。

福建自贸区还坚持制度创新与功能培育相结合,新业态、新平台快速发展,自贸区政策效应不断显现。两年多来,大量企业向自贸区聚集。截至2016年底,福建自贸区共新增企业48550户、注册资本9447.72亿元人民币,新增企业数和注册资本是挂牌前的3.15倍和4.25倍。同时,新业态、新平台功能不断提升,中转集拼、整车进口、融资租赁、飞机维修、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子商务等快速发展,促进了贸易转型升级。

自贸区成立至今,厦门片区已累计开展飞机融资租赁31架、境外融资33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三大飞机融资租赁聚集区。江阴整车进口在全国进口量下降10%的情况下逆势增长,2016年到岸8311辆,是2015年总量的2.14倍,居全国口岸第6位、新批口岸第2位。平潭片区总部经济基地吸引神州租车等37家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入驻,累计纳税额近9亿元。

飞速发展的自贸区已经成为带动全省投资和贸易增长的新引擎。福建自贸区挂牌以来新增合同外资143.47亿美元,占全省53.16%。2016年,自贸试验区企业进出口总额达152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87%,高出全省9个百分点。

服务“一带一路”

加快核心区建设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是国家赋予福建的重大历史责任。为此,福建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紧抓“海丝”核心区定位,以东南亚为重点区域,以海外乡亲为重要纽带,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并举、经济合作与人文融合并重,“海丝”核心区建设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积极成效。

“海丝”核心区建设,互联互通先行。随着海上通道的快速拓展,福建目前已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68个,集装箱外贸航线达到138条,厦门港、福州港分别与马来西亚巴生港结为姐妹港。现在,已拥有国际航线46条,港澳台航线17条,海上通道、空中通道、陆海联运通道、现代信息通道等,构建起了海陆空立体“丝绸之路”。

越来越多敢拼会赢的福建企业,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元素。它们走出国门,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迈向纵深。中国武夷、紫金矿业、旗滨集团等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加速,打造出中肯(尼亚)东非经贸合作区、旗滨集团马来西亚工业园、福隆盛中柬工业园、紫金矿业刚果(金)铜矿等一批境外投资产业园区和项目。

远洋渔业成为福建企业集中开拓的重点领域,目前已在“海丝”沿线建设了9个境外远洋渔业综合基地,10家企业在境外建立渔业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超12万亩,奠定福建远洋渔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首创跨境人民币交易结算系统,截至去年底,已发展渔企会员358家,交易商2187个,实现现货交收16234吨。

随着“海丝”核心区建设的推进,福建与“海丝”有关国家和地区投资额快速增长,2016年达22.3亿美元,增长61.6%,出口达到1822.9亿元人民币。今年上半年,福建与“海丝”相关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为1461.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84%;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进出口贸易值合计170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经济日报记者 薛志伟 石 伟)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