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专访吴子牛:埋头苦拍历史剧,俯首甘为"孺子牛"(2)

2017-03-07 14:55:19  今日头条    参与评论()人

“于成龙是愤怒的,也是可爱的。他是一个很有境界的中年知识分子,饱读诗书,中举之后又一直在家乡务农读书,非常的接地气。耿直的脾气,为官热血,虽手无缚鸡之力,但胸怀社稷、心系民生、清廉淡泊、莅事忠勤。”

专访吴子牛:埋头苦拍历史剧,俯首甘为“孺子牛”

听着吴子牛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个历史人物深深地打动了他。

《于成龙》拍摄时,吴子牛的状态通常是这样的:拍到凌晨一两点很正常,还经常为了抢戏的进度“熬大夜”,从头一天早晨八点拍到第二天早晨八点。

拍摄期间,他还生了一场病,总制片人王大林透露,吴子牛导演生病也没有离开监视器1分钟。对此,他的回答很诚恳,也很坦然,“如果一部戏拍下来,导演的精神也很好、身体也很好,那他一定拍不出好戏。”

他找来很多资料做参考,也找来历史学教授做顾问,帮忙把握剧情、调教演员的礼仪。

专访吴子牛:埋头苦拍历史剧,俯首甘为“孺子牛”

如此敬业的他,却对剧情开始时“如何让于成龙出场”异常苦恼,考虑再三,最后他想到了一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最后电视剧开头,伴随着永宁书院中的学生诵读《论语·为政》的第一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声音,镜头一摇,于成龙端坐在一旁的书案前。看过吴子牛作品的人知道,这是典型的“吴氏”解读。

拍戏、拍好戏、埋头苦干

专访吴子牛:埋头苦拍历史剧,俯首甘为“孺子牛”

吴子牛在1952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他是跟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对所经历的事有太多的感触,他接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就是因为他对那个时代太了解。“我从那个时代走出来,一步一个脚印,跌跌撞撞,它跟我的关系太密切了。”

1969年1月17日,16岁的吴子牛“上山下乡”插队,开启了另一段人生。之后,他考进了乐山文工团从事创作和演出工作。“我那时候爱写东西,写话剧,演舞台剧,那个时候全国都在演。”

专访吴子牛:埋头苦拍历史剧,俯首甘为“孺子牛”

《晚钟》

1977年高考恢复,24岁的吴子牛已经超龄无法报考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他的好朋友建议他学导演,将一张电影学院的报名表送给他,从来没想过做导演的吴子牛,就这样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学习。

毕业后,吴子牛进入潇湘电影制片厂,他自认被“文革”耽误了青春,于是一踏上工作岗位便“只争朝夕”:“学了四年,岁数不小了,想赶快做导演,小厂机会比较多。”

他实习期就到被圈子里的人熟知,刚刚到潇湘电影制片厂报道,就有导演找到吴子牛做副导,当时他非常倔,直接放话说,“宁可不做导演,也不要做副导演。“

专访吴子牛:埋头苦拍历史剧,俯首甘为“孺子牛”

《候补队员》

关键词:吴子牛历史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