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张文宏“被AI带货”,监管如何跟上技术发展?(2)

虽然目前AI“换脸”和“仿声”有一定的技术门槛和较高的实现成本,但如果被不法分子掌握,就可能在即时通信或者社交软件上伪装他人,开展诈骗活动。

如何识别AI换脸换声?

据了解,AI换脸主要使用深度合成技术。在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提出,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对深度合成的内容添加显式或隐式水印。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所安全与元宇宙部专家陈文弢介绍,水印的本质就是提示公众这个内容是由AI合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溯来源。

专家提醒,用户可以学习一些小诀窍,来辨别AI换脸诈骗。比如,在进行视频对话时,可以要求对方在脸部前面,通过挥手的方式识别实时伪造的视频。这是因为在挥手的过程中会造成面部的数据干扰,如果是伪造的人脸,会产生一定的抖动或闪现。

在点对点的沟通过程中,可以问一些只有对方知道的问题,以此来验证对方的真实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上鉴别方式都是基于现有算法的局限性。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这类AI变脸技术有可能更具迷惑性。

监管如何跟上技术发展?

快速发展的AI技术带来了相关信息的爆炸式增长,造成了AI信息甄别困难。因此,治理也应当提速,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称,目前受害人维权困难,一方面是由于缺少简化诉讼的渠道,另一方面是平台在处理此类维权问题时,不配合、不积极。“下一步,既要疏通当事人维权渠道,也应要求平台完善算法,及时发现问题视频,增加平台监管内容的责任义务。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