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所谓高价收藏品可能是批发的 已有上百位老人受骗(2)

连环下套

对老人反复诈骗

通过警方调查,确定这就是一起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案件,而并非普通的商业欺诈。犯罪团伙利用老年人对收藏品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虚构其出售的收藏品具有巨大升值空间和收藏价值,并以购买后将以“高价回收”为由,收取鉴定费、专家费、保管费等相关费用,一再骗取老年人钱款。而被害者也远不止杨女士,王先生两人。

持续数年,150多名被害人,涉案金额达400多万元。明明诈骗手段算不上高明,但是对警惕性低的老年人来说却极为有效。在杨女士报案前,也并没有其他群众向警方反映此事。老年人又是如何一步步掉进诈骗团伙所设计的陷阱?

据被害人杨女士介绍,嫌疑人长期以来都是通过电话与她沟通联系,而购买“收藏品”的钱款与后期收取的多项费用,也都是通过物流公司代收货款服务完成,她从未直接与嫌疑人进行交易。

所谓高价收藏品可能是批发的 已有上百位老人受骗

同杨女士一样,王先生也是通过物流公司进行交易。除了不与被害人碰面,这个诈骗团伙还以设计好的营销话术,抓住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让被害人以为自己受到了格外的关照。

所谓高价收藏品可能是批发的 已有上百位老人受骗

咸阳市公安局秦都分局扫黑除恶专业大队民警白杉:这帮犯罪嫌疑人比较洞悉人性。然后当然就是每个人可能处于一种理财的心理,或者是想希望财富增值的心理,很多老年人就选择去相信他们,相信他们以后,然后老年人就主动要求他们回购。

团伙成员伪装不同角色

骗取老人信任

在这个诈骗团伙中,几名业务员使用多个微信账号,将自己分别伪装成电视台购物频道工作人员、陕藏会回购部和打款部等几个部门工作人员,在老年人客户中扮演不同角色,骗取信任

这些被骗的老人最初都是接到了推销电话,这才开始一步步购买所谓的收藏品,他们并没有和嫌疑人见过面,全部沟通联系就是靠打一通电话。按道理,警方顺着这些电话号码很容易就能查到嫌疑人的真实身份,可一查却发现,号码机主全都另有其人。那么嫌疑人和机主之间又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所谓高价收藏品可能是批发的 已有上百位老人受骗

办案民警在电信公司对涉案的手机号码进行查询发现,这些号码机主并不在陕西,这与被害人描述的嫌疑人操着陕西口音并不相符。民警由此确定手机号码为地下渠道购买的“黑卡”。从中并不能查到嫌疑人的身份,于是,民警决定从快递单对嫌疑人进行反查。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