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热点新闻 > 正文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

近日,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某某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一些年轻人抱怨收入太低不敢消费,认为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收入太低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专家称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抱怨工资低有错吗”“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接连上了热搜。

近年来,媒体上充斥大量“专家观点”“专家建议”,小到早餐吃什么有营养,大到社会公共问题,处处可见专家身影。应该说,大部分的专家建议起到了资政建言、引领舆论、普及知识、弥合争论的良好作用,但也有一些“专家建议”“专家观点”引来不少质疑。“专家称年轻人不该有大房子”“专家建议大学生付费上班”“专家建议年轻人不要为钱工作”……网络上的类似“专家声音”颇有居高临下指指点点的意思,屡屡引起年轻人的情绪反弹。不少年轻人不爱听专家建议,甚至“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年轻人反感、排斥“专家建议”,其中的成因值得好好梳理。厘清其中的话外音,有助于让我们的舆论场避免不必要的撕裂。

年轻人不爱听专家建议”忽略了专家群体内部的较大差异。当我们谈到专家时,往往忽略了专家群体中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在专家的公共表达中,那些出格的、刺激性的奇葩言论总能被放大,引起轩然大波。与之相较,很多深刻、诚恳且有利于年轻人成长和发展的建议,则往往没有那么引人注目、归于沉寂。

图源中青在线

专家群体中,不乏一些顶着所谓“专家”名号的人,打着“为年轻人好”的幌子,提出一些不靠谱的建议,实则是为赚取流量而故意制造矛盾、消费年轻人群体。这些“专家建议”引发的只会是社会情绪的撕裂,留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专家们应当明白,当社会把话语权交到自己手中,不是拿来说家长里短的。专家存在的本质意义,是就公共政策提出建议,是面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单元的。专家学者在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的同时,不可忘了尊重科学精神,服务大众需求,自觉远离利益集团的诱惑,保持学者的独立和尊严。

拿“年轻人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一事来说,现在诸多行业竞争激烈,求职难不说,有的年轻人入职后还要面临“996”“007”,即便是能力够了,有时也难免面临职场“内卷”。专家既是专家,更是过来人,应多体察年轻人面临竞争的焦虑,冲破自身视野的局限,给努力拼搏的年轻人争取更多的可能性,或者给出制度层面改进的高水平的建议。

上个世纪,鲁迅先生曾给年轻人提过接地气的建议:“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建议流传至今,年轻人也受用至今。现在,也有不少良心专家基于对年轻群体的深入了解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比如“改善经济不能只靠催年轻人生娃”“儿童5岁起就需要性教育”等,体察了年轻人遭遇的痛点,获得了年轻人的共鸣。

真正的专家应该拥有专业的知识、严格的学术训练、独到的信息来源,是政府决策的重要智囊,是社会公众的良师益友。

善用专家、用好专家,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年轻人也不妨调整一下心态,对于一些所谓“人生导师”的指指点点,不妨一笑置之,建议是别人的,生活是自己的。

重要的是,我们的公共舆论不能朝着反智的方向一骑绝尘,更不能由此限制公共讨论。着力提升公共讨论的内涵,营造互信的舆论场,这是值得很多人思考的事。

专家建议是一粒沙子还是一颗钻石,在时间的长河里终会见分晓。

(责任编辑:路子康 CN078)

推荐阅读

军事

  • 韩国激光武器赶鸭子上架,连烧10-20秒才干掉1个目标

  • 菲律宾在南海升级挑衅 中国反制加强奉陪到底

  • 普京谈叙利亚政权更迭 快速反应背后的考量

  • 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加沙地带45129人死亡 伤亡人数持续攀升

  • 特朗普托安倍妻子转交石破茂书籍

  • 解放军驻澳门部队为何被称为“静音”部队?不扰民的贴心举措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