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入行的顾虑主要来自家里,“当时家里不同意(我干这个),毕竟早先这都属于不入流的活计。”
后来村里的唢呐班子找到竹姐的父母做工作,“说都一个村的,可以照顾着、带着干,家里人才同意了。”至于为啥有唢呐班子找上门来,竹姐也不含蓄:“嗓子好呗。”
选择哭灵这行,竹姐也舍弃了许多,原本还在红事上唱歌表演,后来基本不参加红事,“怕(红事)人家膈应(不舒服)。”所以,竹姐的日常穿着也很注意,以素色为主,很少穿红色、粉红之类鲜亮的衣服。
二十来岁的大姑娘跟着唢呐班子唱悲歌、哭灵,引来围观的同时,也遭受了不少白眼。竹姐回忆:“有人在旁边喊,一个大姑娘家,搁这儿哭,给别人家喊爸喊妈,你是缺爹还是少妈啊?!”对此,竹姐淡然处之:“我一不偷二不抢,我凭本事挣钱。”
后来竹姐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女儿上学时,曾有同学问她:“你妈是干这行(哭灵)的?”女儿听懂了同学的意思,直接回怼:“哭灵咋啦?我妈也是凭本事挣钱。”
哭一场半个小时挣的都是辛苦钱
“最初一天三五十,现在一场挣三百”
一场哭灵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对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其实是特别辛苦的。
刚开始,竹姐出去唱一天只能挣三五十元,现在哭一场灵半小时,能挣到三百元。时间久了,竹姐的嗓子不再像最初唱歌时的“脆生生”了,她自己形容:“现在跟破锣似的。”但她并没有抱怨这份职业带来的后遗症,“说白了就是想多挣点钱,没别的想法。”
在丧事上唱悲歌能挣50块钱,再接着哭灵,一场丧事能挣双份钱。有了唱悲歌的功底,专职哭灵,竹姐适应得很快。“悲歌的词肯定是固定的,比如《哭七关》啥的,哭灵中间有道白,这个就可以靠自个儿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