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为了给农村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服务,浙江宁波进行了探索:开办老年食堂,让老人就近吃上干净卫生、便宜丰盛的饭菜;将闲置的建筑改造成养老服务中心,老人可享受健康食堂、慢病管理、康乐活动等各类服务;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依托数据信息和先进的技术设备,防止意外发生,让老人的生活更安全。
作为国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宁波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5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5.6%,其中农村人口近60万人。如何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满足农村养老需求?
“我们正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从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智慧养老等多方面齐抓共管。”宁波市民政局副局长丁导民说。
开设老年食堂
方便居家养老
中午到了饭点,奉化区西坞街道蒋家池头村的“孝膳堂”老年食堂又热闹起来,50多位老人正在这里就餐。记者上前一瞅,菜品挺丰盛。
2017年7月,蒋家池头村办起老年食堂,为村里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午餐和晚餐。“每人每餐只需4元,90岁以上老人每餐只需3元。”食堂负责人杨亚凤介绍,自己曾是村妇女主任,如今专职负责食堂工作,“开办3年多来,这里人气越来越旺,就餐人数增了一倍。”
为啥要办老年食堂?杨亚凤道出原委:“村里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有300人左右,占村总人口四成。不仅如此,老人子女大多不在身边。过去,他们一日三餐总是将就,影响身体健康。”
在村两委的协调帮助下,村里组建起一支45人的志愿者队伍,专门负责老年食堂日常运营。每人每月轮值1天,如今队伍逐渐壮大,已有75人,村宣传栏上总能看到他们的事迹。
为了保证食堂正常运营,村里想了不少办法,除了组建志愿者队伍,还专门开辟出一块约2亩的菜园,由志愿者负责打理,一年四季为食堂提供时令蔬菜。“自家园子种的菜不仅干净卫生,一年下来还能节省不少菜钱。”杨亚凤说。提及经费,她告诉记者,食堂采取的是“政府补一点、村里贴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掏一点”的方法,确保可持续运营。“每年由上级民政部门补贴7—10万元,村委会补贴1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