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叶嘉莹先生登上《朗读者》舞台,诉说自己的故事。
因为有诗词,她不会在乎身外的苦难。正如有网友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在叶先生眼里大概就是:世界都是身外之物,唯有诗词常驻我心。
叶嘉莹裸捐3568万 这才是真正的女神
5月12日这天,95岁的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宣布,今年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人民币。
2018年,她已完成初期捐款1857万元人民币,加上此次再捐款,目前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
这位白发苍苍、从容优雅的老人,并非我们固有印象中的温哥华华人富豪,而是中国著名古典诗词研究专家、UBC大学终身教授。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教学生涯长达70多年,白先勇、席慕蓉、陈映真都喊她老师;用英语教授唐诗宋词,她让很多外国人也爱上了古诗。
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UBC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获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唯一外籍馆员)、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这样的履历,漂亮得令人震惊。
实际上,这位世纪老人的一生,坎坷且艰难,唯有诗歌才能给她带来慰藉。
1
——
“诗歌的萌芽”
1924年(民国十三年),叶嘉莹出生于旧日北京一个古老的家族,祖父曾在清朝为官。先世原是蒙古裔的满洲人,隶属镶黄旗,祖居叶赫地。本姓纳兰,与著名饮水词人纳兰成德源出一家。
那时清王朝已被推翻,很多满人都改为汉姓,所以叶家也就摘取祖籍之地名“叶赫”的首字,改姓为“叶”了。
叶嘉莹自小便生活在厚厚的宅门里,直到1948年3月赴南京结婚,她才正式告别这座宅院。
1941年夏天,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同年9月辅大才开学,母亲就因子宫生瘤,手术后不久就去世了。
当时叶嘉莹父亲远在后方,作为长姊的她负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责任。幸而那时伯父一房并未与他们分居,伯母颜氏担负起了为全家烧饭的责任。伯母虽不像伯父和父亲那样高声吟咏,却也常手执一册,曼声低吟。
当时已是沦陷时期,生活艰苦,伯母亲自操劳家务。每当叶嘉莹要帮忙时,伯母总劝她去专心读书。正如古人所说“愁苦之言易工”,承受丧母之痛的叶嘉莹,反而在这一时期写作了大量诗词。
大二那一年,一位顾随先生担任叶家“唐宋诗”的课程老师。顾先生字羡季,号苦水。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眼界大开,因为顾先生不仅有极为深厚的旧诗词的修养,而且是北京大学英语系的毕业生,更兼之他对诗歌天生有一种极为敏锐的禀赋,因此他讲诗一方面既有着融贯中西的襟怀和识见,另一方面却又能不受中西方的学说知识所限,全以其诗人之锐感独运神行,一空依傍,直探诗歌之本质。
叶嘉莹先生再捐款1711万给南开:唯诗词常驻我心
而这些空灵而美好的特征,也在年少的叶嘉莹心中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做老师
1945年夏天大学毕业后,叶嘉莹开始中学教师的生活,由于自己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得听讲学生们也同样产生对国文课热爱的感情。此后,陆续有友人邀她去兼课。
于是在另请人批改作文的条件下,叶嘉莹同时教了三个中学的五班国文课,一周共三十个小时之多。因师生们对国文课的共同热爱,使得叶嘉莹对如此沉重的工作量丝毫未感到劳苦。
2
——
“不遇天人不目成”
直至1948年的春天,叶嘉莹要赴南方结婚,才不得不离开故乡北平。谁知此一去之后,等待她的乃是一段极为艰苦的遭遇。
往后,叶嘉莹谈起当初结婚的决定,都笑称自己“有点傻瓜”。据了解,叶嘉莹直至大学毕业都未曾恋爱,24岁时却匆匆嫁给了国民党海军文职人员赵钟荪。
叶嘉莹解释:“我一直没交过男朋友,赵钟荪对自己不错,此前还因我丢了工作,我对此非常歉疚,便一时'好心'答应了他的求婚。
叶嘉莹透露,大学期间,她很少和男生讲话。有男生写信,她也从没回过。至于原因,叶嘉莹引用了吕碧城的一句词,“不遇天人不目成”,大抵是说,一定要遇到无可挑剔的人才能在一起,而这人一直没出现……不难发现,叶嘉莹先生虽深谙诗词歌赋中的儿女情长,却对现实中的爱情近乎陌生。
3
——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1948年11月,叶嘉莹跟随丈夫来到台湾。1949年,台湾的“白色恐怖”弥漫开来,赵钟荪、叶嘉莹以及他们不满周岁的女儿先后遭遇牢狱之灾。虽然叶嘉莹与女儿被提前释放,但她的工作没了,收入没了,宿舍也没了,瞬间成为无家可归的人。
无奈之下,叶嘉莹只能借住在亲戚家,并在私立学校兼职教书以养活自己和孩子。三年后,她终于等到丈夫出狱,但此时的赵钟荪却性情大变、常常怒不可遏,并将情绪通通施加到叶嘉莹身上。
最绝望的时候,叶嘉莹甚至考虑过:哪种自杀方式最不痛苦?
叶嘉莹先生再捐款1711万给南开:唯诗词常驻我心
幸而,王安石的一首诗令叶嘉莹重新振作。诗云:“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瓦亦自破碎,匪独我血流。众生选众业,各有一机抽。切莫嗔此瓦,此瓦不自由。”
叶嘉莹表示,“终生选众业”,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幸的遭遇,正如他的丈夫也可能有许多不能言的苦衷。因此我只能默默承受困厄,但绝不能跌倒。她说,诗歌是支持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1966年,叶嘉莹受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及密歇根大学讲学。
此后,叶嘉莹又接受加拿大UBC大学的聘请,顺利在温哥华定居下来。
叶嘉莹与父亲在温哥华合影
4
——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可惜福无双至。1976年,叶嘉莹的大女儿及其丈夫双双遭遇车祸亡故。彼时,她的小女儿也两度患乳腺癌……
接踵而至的打击令叶嘉莹崩溃,她曾一度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人接触。最终,仍旧是诗词将她从绝境中拉出。
1974年摄于U.B.C.校园,长女婚礼,右二为叶嘉莹
叶嘉莹说:“我是一个对于精神、感情的痛苦感受较深,而对于现实生活的艰苦则并不十分在意的人。我之所以喜爱并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召唤。”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叶嘉莹先生在采访中脱口而出的一句诗,是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形影神赠答诗》。
叶嘉莹先生再捐款1711万给南开:唯诗词常驻我心
原标题:“西部人民还在吃草”,反对捐款巴黎圣母院!近日,法国世界闻名的巴黎圣母院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严重损毁。这起事件也被一些人称作“人类文明的悲剧”。
李连杰抵港捐款 近日李连杰抵港捐款引起网友热议,李连杰改了国籍后,还不忘慈善事业,经常回国捐款,这次又为香港某慈善机构捐赠数百万港币,来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