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追忆牛翁:重庆新闻界孺子牛

2017-08-16 09:13:0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石桥铺殡仪馆,市民祭奠牛翁。本报记者 高科 摄

“巴歌俚辞直抒情怀永为严慈父,朝闻夕议针砭时弊难得新闻人”。昨天上午,重庆殡仪馆的悼念厅里,哀乐低回。14日晚去世的重庆知名老新闻工作者、原重庆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牛翁(本名杨钟岫)的灵堂就设在这里。

牛翁的家人回忆起老人生前点滴时,说得最多的就是,“他和新闻打了一辈子交道,90多岁了都没放松,还要求我们帮他开通了微信。”重庆新闻界“孺子牛”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临终前刚给老友写了挽联

昨天上午,重庆晨报记者赶到灵堂时,现场已经摆满了社会各界和老人生前挚友送来的花圈。牛翁生前工作过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重庆书法家协会等都送来了花圈和挽联。

“父亲心衰这个老毛病有好多年了,最近冷热变化有点陡,两三天前开始住院接受治疗。”据牛翁家人介绍,牛翁入住重庆市人民医院(原中山医院)后,治疗也都是按常规治疗在进行。14日中午,牛翁一度陷入昏迷,经过抢救苏醒了过来。“下午到傍晚都很正常,意识、思维也都和平时一样。”老人的家人说。在和家人聊天的过程中,牛翁获知了老朋友滕久明过世的消息,躺在病床上的他实在不方便手写挽联,就吩咐女婿把自己口述的挽联记在手机上发给滕久明的家人。

“我住医院病情较重,不克前来悼讣,谨缀一联,以吊:革命后代后代革命;理论研究深究理论。——渝州九十五岁牛翁。”口述完半小时左右,牛翁再度昏迷。抢救了半个多小时后,终告不治。

教育后辈不拿不该拿的钱

受父亲影响,女儿杨小秀进入重庆电视台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杨小秀说,在父亲看来,做电视记者,就该把新闻学透、学深,“他说要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在政治上,做新闻、媒体的人,如果在政治上不严格要求自己,就会迷失方向。”

杨小秀说,父亲对钱一直看得很淡,“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该我拿的钱,一分钱都不得少;不该我拿的钱,一分钱都不拿。”一件往事让杨小秀印象深刻——因为父亲是重庆市文化知名人士,1980年代在电话还很稀有的时候,市委决定给包括他在内的三位知名人士家里装上电话,“但他不接受,他说,装电话是国家的钱,我作为记者,怎么能接受国家的优惠。”最后,还是家人自己掏钱装的电话。

90多岁了还专门开通了微信

牛翁曾自评:“我这个人天生不安分,做新闻也是一样,对新兴媒体比较感兴趣。”女婿陈杨证实了这点,“他和新闻打了一辈子交道,90几岁了还专门让我们帮他开了微信,为了看新闻、资讯。”据家人回忆,牛翁的微信开通于两三年前,“他很感兴趣,除了时不时跟一些老朋友聊两句,更多就是看各种新闻、资讯。”

本土著名作家吴景娅也回忆,自己去年去看恩师牛翁时,“我们一起拍了很多照片,我给他说,等我洗好了给你送来。”哪知牛翁说,“不用,你微信上发给我就可以了。”吴景娅笑称,当时自己真是震惊了,“94岁的老人家,微信用得这么溜。”

在身体较好的时间里,牛翁的日常生活也基本是和书报打交道。他每天的作息是,早晨8点不到起床,简单洗漱、吃过早饭后,就开始在书房里读书看报,写点东西。午饭和午休一般也都是在书房。

在重庆晚报原副总编辑许大立印象中,自从自己近30年前见到牛翁,这位老人就给自己留下了“才情横溢、精明过人且思维敏捷”的印象。许大立回忆,1987年自己到晚报后,主要负责副刊。“那时他(牛翁)要每日从大量新闻线索中选出一二来评说,语言火辣犀利,道理简单明白,蕴意深刻透彻。”许大立说,这就是“朝闻夕议”,每天一期,几乎从未中断过。“当时我就很惊讶于他的这种精力。除此之外,他还要给我们副刊写诗。”

对后辈的请求几乎有求必应

老人的率真和对新闻同行、后辈的勉励在重庆新闻界几乎可以说是有口皆碑。一方面,牛翁的诗词成百上千,对来求字求文的人他几乎有求必应,且从不主动索求报酬;另一方面,遇到后辈,他总会勉励扎根到基层去。2011年,重庆晨报记者采访牛翁时,他就曾题字,“无论时政油盐事,切关民生贵在真。”

三十年前,吴景娅还是一个刚踏入新闻界不久的“新手”。“个性、锋芒比较突出,那段时间也因为大意,出过一些错。”吴景娅说,这一度令自己陷入了对职场的厌倦和迷茫,“我的公公和牛翁是好朋友,他就建议我去找这位老记者聊聊。”吴景娅至今记得,“那天牛翁讲了很多自己人生的起伏。真的感觉就是和他聊过,就通透了。”

最近的一件事是,今年4月23日首发的众创图书《故城时光》,吴景娅找到牛翁希望他为这本集结了124个重庆人和老城故事的书题写书名。“我给他打电话说明了书的情况,他就一口应承了。”吴景娅说,牛翁当时还特别提到,“你们上午就来我家,中午就在这里和我一起吃饭。”吴景娅说,他喜欢有年轻人陪他吃饭、说说话的感觉。

之后没过多久,吴景娅又接到牛翁专门打来的电话说,“我还给这本书想了一句诗,一起题好了。”这就是现在《故城时光》这本书最前面扉页上写着的:“一城百载多少事,且听知情话当年”,落款是“九十有五牛翁”。

本报记者 裘晋奕

逝者生平

牛翁,本名杨钟岫,1922年生,重庆市人,重庆知名老新闻工作者、原重庆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1943年在成都参加文艺界抗战协会,1944年入成都《华西晚报》任记者。1945年进重庆《新民报》任记者及副刊主编。

1950年进入重庆人民广播电台,历任记者、文艺广播组组长及广播报副总编。1979年后,任重庆人民广播电台科教部副主任。

1985年参与创刊《重庆晚报》,兼任顾问。此后主笔《重庆晚报》一版言论专栏《朝闻夕议》10年之久,累计千余篇,被读者视为报纸的“喉舌”和“舆论焦点”。2003年4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朝闻夕议》一书,30万字,收文共322篇。

重庆烈士群雕碑铭、杨闇公烈士铜像铭、重庆解放碑步行街碑铭等重庆标志性建筑或重大历史性建筑的碑铭,都出自牛翁之手。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