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慈善捐多少才是慈善家,王健林的回答亮了!

2017-07-13 06:37:20    湖北锐创网络传媒  参与评论()人

这是王健林基金会成立之前的正式预热。王健林表示,今年会向民政部申报筹建基金会,并拿到执照。

早在几年前,王健林就向民政部申报基金会,不过时机一直不太成熟,被搁置起来。之所以到现在为止基金会都没有成立,直接原因是万达商业地产一直未能上市。

王健林的设想是,全力以赴把万达商业地产做上市,股权结构等更加清晰,有助于向基金会进行捐赠。“成立王健林基金会和万达商业地产正式上市这两件事情,还是后者更重要。我不可能说先成立王健林基金会,再说公司发展,那是很愚蠢的。”今年,王健林的战略布局重点仍在商业:第一,让万达商业地产上市;第二,成立万达金融集团;第三,万达电商正式上线。“这几件事情顺利做完,万达在一个比较顺的道路上,那时我可能会正式找人来操作基金会。”

2010年,万达商业地产就向中国证监会申报IPO,欲在A股上市,不过一直处于“排队”等待中。王健林年初强调,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推动万达集团旗下的万达商业地产和万达院线两家公司上市。这个目标若得以实现,将直接推动基金会的成立和发展。

国内企业家成立的基金会多为企业基金会,而王健林则旗帜鲜明地成立个人基金会,避免企业和基金会剪不断的关系。他也特别指出,王健林基金会不是家族基金会,而是个人基金会。“我夫人和孩子的钱不会捐出来,他们的钱是他们自己的。这个事情得说清楚。”

没有成立基金会之前,王健林一以贯之的都是大手笔捐赠。经过20多年的简单捐赠之后,王健林的慈善观念已发生改变。从早期的慈善就是扶贫助残,到后来他逐步认识到慈善是一个完整的事业,扶贫助残仅是其中的一块。他发现,怎样让社会认可慈善事业,甚至让民众自觉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意义更大。而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来做,不再像之前他每年除了捐钱,仅仅是到贫困点走一两趟。

从“闹妖”到首善

这条慈善之路始于1989年。那年是王健林下海创业的第二年。他于1988年获得大连一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一年后赚取一千多万元,这是他的第一桶金。面对这笔巨款,王健林捐出了一百多万元,用于创建幼儿园。回忆25年前的第一笔大额捐赠,王健林对慈传媒《中国慈善家》感慨,“相当于现在的三千万元左右。”不过他又坦陈,当时有两个“需要”促成了捐赠:一是政府领导找他捐款,为了给领导面子而捐;第二是为了员工子女上幼儿园方便。两三年之后,他又在当地捐建了一座体育馆,价值两千多万元。“现在绝对值大钱了,起码值几个亿,当时对我来讲还是蛮吃力的。”

在王健林做慈善的前十年,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企业,捐赠都没有免税政策,需要缴纳所得税。一边做慈善,一边还要遭受质疑。王健林忆及最初几年做慈善,被大连人认为是“闹妖”(大连话,搞怪事的意思)。尽管有这些困扰,王健林还是坚持做下去。“我很早就开始做慈善,可以说我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先导者,或者叫做先行者。”王健林认为。

之所以边赚钱边捐钱,王健林认为是儒家文化决定性地塑造了他的慈善价值观和商业伦理。1954年出生的他,成长年代正是“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在学校并没有机会学习儒家典籍,但他仍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孝、善。王健林说,他的父母让他做善事、守规矩,直接影响到后来做慈善。如今,王健林喜欢称扬对儒家的认同,并展现文化自觉。他在万达集团内部推动集体学习儒家经典,从前些年的《论语》开始,到今年的《礼记》。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