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英国“脱欧”公投是英国人在涌动的民粹浪潮下对这一问题的最新作答。这一选择的背后是英国民众对现实的愤怒,这愤怒肇始于“全球金融危机”对建制权威的破坏,积累于中产阶级常年的收入滞胀,加速于移民涌入与难民危机的冲击,最终发作于民粹浪潮催生的“仇欧”情绪。连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本人也多次承认,英国人“脱欧”选票的背后更多是对英国国内民生问题的怨声载道。
“脱欧”的投票结果让英国成为首个投票脱离欧盟的国家。英国和欧盟长达40多年的“婚姻”面临终结。不过,尽管此次英国人在公投中真的选择了脱欧,但是英欧之间也很难真正说再见。
“亲欧”与“疑欧”的激荡与对决
“脱欧”全民公投,只是百年来英国“亲欧”与“疑欧”两种政治倾向又一次的激荡与对决,是在英国久负盛名的实用主义政策下诞出的“分享欧洲一体化好处”与“避免承担一体化义务”两种情绪的又一次纠结。
一水之隔,民情迥异。一条浅浅的英吉利海峡让英伦三岛始终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就像一只巨帆孤悬海外。英国人有意无意以岛国身份为出发点的意识,形成了独特的盎格鲁-撒克逊的安全观与利益观,在政治文化上与欧洲隔着一条明显的界限。
特别是二战带给英国和欧洲大陆不同的教训,强化了这条界限:欧洲大陆在战后开始限制主权国家和民族主义的扩张,寻求国与国之间更广泛的合作,避免当年因德法冲突与对抗带来的战争悲剧;英国则认为,正是与欧洲在地理上的隔离,让英国免遭被外敌占领的灭顶之灾,历史上一直存在的“疑欧”情绪得到加强。
因为历史发展轨迹不同、特定的政治经济理念以及现实利益的诉求,在战后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英国始终“若即若离”。欧洲共同体成立之初,英国始终“冷眼旁观”,直到1973年才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
2004年,保罗·艾伦(左)与比尔·盖茨一起看球赛。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派记者 张梦旭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吴硕】15日,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在美国西雅图病逝,终年65岁
路透社11日报道说,非洲最年轻的亿万富翁、坦桑尼亚人穆罕默德·德沃基当天早晨在该国最大城市被持枪歹徒绑架,后被解救。警方已经逮捕了几名嫌疑人,正在缉拿其他在逃绑架者,并调查绑架的具体动机
原标题:中文醒目国旗招展 环球时报记者在APEC举办地感受中国印记 [环球时报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特派记者 曲翔宇 李锋 于文]“外国军队保安全、大型邮轮当宾馆”——11月12日至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