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港口屹立世界东方
午后的秦皇岛,海风习习,海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港外锚地停泊着数十艘船舶,港区内巨轮停靠,装船机挥舞着巨大的手臂忙碌。这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的日常场景。
秦皇岛港自近代开埠以来,距今已有121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承担起“北煤南运”的重要使命。然而,港口薄弱的基础设施、落后的技术一度制约着经济发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原交通部部长黄镇东曾在秦皇岛港工作,当时体重只有120多斤的他,需要吃力地扛起150斤到200斤麻袋。“港口压船压货司空见惯,船舶在港停留少则几天、十几天,多则几个月。外轮船长嘲笑我们的港口是‘黄金向海里扔’。”黄镇东回忆。
如今,秦皇岛港已是世界上散杂货运输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港口吞吐量从1949年的23万吨增长到2001年的1亿吨,秦皇岛港用了52个春秋;从1亿吨到2亿吨,只用了5年。改革开放至今,秦皇岛港累计运输煤炭约44亿吨,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晴雨表”。
秦皇岛港的繁荣仅仅是我国港口巨变的注脚之一。港口下放地方、支持货主单位自建专用码头、鼓励港口利用外资、提高装卸效率……在新中国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鼓舞下,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调动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加快了港口建设速度,改变了全国港口设施破旧、技术落后的面貌。
目前,我国亿吨级大港数量达34个,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444个,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东南沿海、珠三角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90%以上的外贸货物通过港口进出。2018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43.51亿吨,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430倍。
我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也已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海运量的三分之一。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我国港口占有7席。
繁忙的宁波舟山港。
在祖国长达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演绎了多少因港而兴的传奇。
1980年3月26日,浙江省首艘从事外贸运输的货轮“姚江”轮自宁波起航,满载货物驶向香港,开启了浙江外贸运输事业新纪元。
在海上跑了42年的陈孝照,是当年“姚江”轮的第一任船长。让陈孝照印象深刻的,当属上世纪80年代随船到香港的场景。“我们当时都是500吨甚至更小的摩托船,香港的船起码1万吨、2万吨,甚至十几万吨的船都有。”老船长感叹。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的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了以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品的转变。当年“姚江”轮上多为食品罐头等外贸初加工产品,如今已转变为机电等电子产品。2017年,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大关的港口,至今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一。
作为长江龙头的上海港,自2010年起,连续9年保持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位置。1978年,我国第一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在这里首航,当年的集装箱吞吐量仅7951标箱。这个数字在2010年达到2906.9万,首次超越新加坡,跃居世界第一。洋山深水港区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自动化码头。
吊车轻松地将集装箱从海轮上吊起,准确无误地放在导引车上,“乖巧”的自动导引车随即驶向堆场……滔滔东海畔,桥吊装卸高效有序,一举一动都来自操作控制中心里轻点鼠标、微调摇杆。
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