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的深圳光明科学城,新的产业用地正不断“生产”出来。今年核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1400亿元,这里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
脑模拟与脑解析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材料基因组大科学装置平台……规划总面积达99平方公里的光明科学城,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大科学装置、国际科研人才集聚的重要区域。
近期,致力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深圳湾实验室,正式落地光明科学城。“我们主要开展生命信息、生物医药等方向研究。”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詹启敏说,实验室已初步完成建设规划制定、科技支撑平台建设等工作,目前已组建49支科研团队,今年针对新冠肺炎开展联合攻关,在核酸测序、抗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从养牛场到未来的科技‘牛’区,光明区正在发生巨变。”光明区委书记王宏彬说,通过整合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深圳的基础科研布局正迎来更广阔的空间。
位于深圳东北部的坪山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可以成片供应的土地较少。为此,坪山区率先探索“整村统筹”土地整备模式推动连片土地供应,以“先整备后统筹”新模式推进土地高质量二次开发改革,2019年全年释放近5平方公里的较大面积产业空间。
如今,坪山区一条仅3.6公里长的“锦绣之路”,云集了117家生物医药类公司,理邦仪器、信立泰、翰宇药业、赛诺菲巴斯德等国内外生物医药公司纷纷把总部或者厂区设立于此。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深圳全市有工业区约7200个,平均规模3.6公顷,平均毛容积率1.4,平均建筑层数4层,近90%分布在原特区外。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深圳市通过摸底已梳理出全市有潜力的低效用地约300平方公里,相当于“再造”出六分之一个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