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中要求,东北地区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一年多过去,东北地区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问题?处于新形势下的东北,如何抓住新机遇,迎来新发展?
近日,《经济日报》派出调研采访组,奔赴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4个城市进行调研采访。这4个城市均为副省级城市,是支撑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脊梁。在采访中,调研组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条主线,重点采访了东北地区在调整产业结构、激活生产要素、打造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做法。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更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然而自2014年以来,东北经济持续低迷,这其中有国内外大环境的原因,更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等个性方面原因分不开。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东北地区更是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结构调整是必须打赢的攻坚之战。《经济日报》记者在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城市调研时看到,东北广大干部群众正在以枕戈待旦的紧迫感和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知难而进,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努力开创振兴发展新局面。
“加减乘除”一起做
产业结构偏重、民营经济偏弱、创新人才偏少,这是东北经济发展的主要掣肘。
“当前全省经济转型仍处于传统产业集中负向拉动与培育新动能、新增长领域相互交织、相互赛跑的关键时期,决不可有丝毫的自我满足和精神懈怠”,黑龙江的这一判断,应该说也适用于整个东北地区。
形势一度十分严峻。以大连为例,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0.2%,从2014年8月份开始,在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双重叠加的不利影响下,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出现大幅下滑,到2015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速降到了近年来的最低点。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林木西认为,如果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沉下心来,加快结构性调整步伐,即使暂时来看经济增速下降,却可为今后的振兴奠定扎实基础。在这方面,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巨大的调整空间和发展潜力,关键在于全面落实。
作为黑龙江的龙头,哈尔滨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3∶31.1∶57.6,哈尔滨市发改委综合处处长李佰权分析说,一产占比高、二产占比低是哈尔滨发展的软肋。第三产业虽然占比高,但在内部结构上却是低端的多,高端的少。
“说一千道一万,结构性问题是核心。”哈尔滨市政府研究室综合处处长夏琦分析说,哈尔滨的产业有一定基础,工业门类齐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产业规模偏小、结构比较差、效益比较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立足于这个判断,哈尔滨将产业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抓手,坚持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发力的靶向,则是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自身鲜明供给优势的领域,着力做好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这3篇大文章。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东北各地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6.4∶51.9∶41.7,5.3∶40.3∶54.4,这两组数据,分别是2012年和今年上半年大连三次产业的占比。通过大力发展港航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不到五年的时间,大连的服务业比重增长了近13个百分点。2014年到2016年,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的增速均超过10%。今年1至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高出全国3.2个百分点。大连市市长肖盛峰说,这几年,大连基本不把数据特别是GDP数字看得那么重,而是重点看结构调没调过来。现在看,大连的结构优化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为摆脱“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的单一产业格局,长春明确提出在不断做大做强汽车、农产品加工两个千亿级产业的基础上,重点将先进装备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及医药健康、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和大数据等产业培育打造成新的千亿级产业。经过多年的调整,长春优势产业仍然发挥着支撑带动作用,但结构已经发生积极变化——汽车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最高时的72%下降到去年的58%,下降幅度达14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占比提升了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8%,比2010年提高8.6个百分点。
在产业项目的强力牵动下,哈尔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历史性的“四个超千”——食品工业产值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1550亿元和103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首次超千亿元,全口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以绿色食品、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大数据云计算、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中高端产业正在汇“眼前一亮”为“满天星光”。
一艘货轮停靠在大连港。目前大连港口通过能力已达到2.87亿吨,2016年完成大型船舶靠泊作业235艘次。通过大力发展港航物流、信息服务业、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大连的服务业比重迅速增长,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4%。赵光辉摄
内在活力加速释放
用当地干部群众的话来说,“国有企业没发展好,民营企业也没发展起来”,是当前东北经济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把老工业基地蕴藏的内在活力和动力激发出来,至关重要。
“东北的资源禀赋多全啊,要产业有产业,要工人有工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工人是全国最好的。一旦理顺体制机制,就可以激发出巨大的活力。”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汲涌说。
从东北制药成立71年来的起起伏伏,可以清晰地看到东北国有企业的发展轨迹。2006年启动整体搬迁改造后,因资金压力过大,企业经营一度陷入困难。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企业发展战略,2016年,东北制药扭亏为盈,实现利润2800万元,今年上半年盈利4000万元。
进一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是东北振兴的重要内容。按照核心业务培育上市,创新业务对接创新投资和战略投资,传统业务实施混改的原则,沈阳积极实施“一企一策”推进重点国企改革,“1+4+6+N”国企改革整体布局全面拉开。其中,“1”是指全力推进沈阳机床集团综合改革;“4”是初步形成盛京金控集团、城投集团、产投集团加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3+1”国有资本运营架构;“6”是推进沈鼓集团、北重集团、东药集团、燃气集团、水务集团、副食集团6户重点国有企业综合改革;“N”则是改组组建若干个国有产业投资集团,今年重点推进旅游集团、航空集团、体育集团和会展集团。
记者在沈阳采访时,多家企业负责人提到了“实体经济78条”给企业带来的利好和信心。今年8月出台的《沈阳市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从降低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杠杆率、推动军民融合等10个方面部署了78条政策措施。《关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也同步出台,实实在在打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组合拳”。
为打造发展民营经济的新气场,长春市大力实施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2016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8%,比2013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实缴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30.9%;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80%。东北地区首家民营银行亿联银行也已正式开业。
有一种声音认为,投资不过山海关。肖盛峰对此并不认同。近年来大连的外商投资一直保持8%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使用外资30亿美元,今年要向40亿美元目标迈进。
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英特尔。2015年,英特尔增加投资55亿美元,将大连工厂建设为世界上最先进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制造工厂。这是大连市乃至辽宁省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外资项目。目前双方正在商谈第三轮更大规模的投资。而英特尔所在的大连金普新区,近6万家各类企业中有5000多家是外资企业,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近百个项目在这里落地。
当前的东北,有人看到了“塌陷”之危,有人看到的则是“洼地”之机。沈阳风驰软件研究院院长杨海波告诉记者,东北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市场,充满着创业的好机会。2013年公司将总部从北京搬到沈阳,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小巨人企业,去年实现营业收入2亿多元。沈阳国际软件园董事长赵久宏告诉记者,到2017年6月底,已有722家企业入驻园区,其中30%是来自省外。“从我们的情况来看,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不成立。”
从长春的数据来看,今年1至8月份,全市实际引进项目510个,金额1100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外省项目达391个,金额为913亿元,同比增长21.6%。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两省认为,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与人们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预期有关。在中央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下,东北自己风风火火地干起来,形成好的预期,投资自然就来了。
林木西表示,东北地区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更应注意以今天的投资结构塑造未来的产业结构,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发挥政府投资作用的同时,加大市场投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积极鼓励向其他具有规模效益的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投资,同时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给投资方以相应的投资回报。
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不少干部群众和专家学者认为,东北有被妖魔化的倾向。亲自到东北走一走,一定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东北。辽宁向日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艳飞说,2015年入驻沈阳国际软件园后,企业发展迅速,办公面积从最初的80多平方米扩展到了2800平方米。作为在线教育解决方案服务商,公司在行业内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在北京、上海等地区都受到很高的认可。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感到,东北企业要花很多功夫去克服外界的有色眼镜。
“发展有差距,我们是认的。但是拼搏精神,我们是不差的。”长春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唐继东说,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们依然还处在创业的状态里。只说我们落后,不看我们的努力,这是不公平的。而且这样的舆论越强烈,我们招商引资越难。
下好创新“先手棋”东北地区大学大院大所密集,科教、人才、产业、资源、基础设施等支撑能力都较强,在如何化科教优势为产业优势,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上,仍有很大空间。
“能进行成果转化的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哈尔滨赫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首席李宜彬告诉记者,他们团队研发的石墨烯散热材料拥有国际独创的技术,目前生产线刚建成估值已达6亿元。“哈工大这样的项目不少,如果有具体的政策支持,比如金融、税收、上市等,实体经济做好了,外部的资金、人才等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抓住科技成果转化这一突出短板,哈尔滨有效激发创业源头,充分发挥政府补位功能和在政策资金方面的引导作用,着力破解“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难题。2015年,哈尔滨启动了科技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之一是到2017年末新增科技型企业1000户。仅仅两年半时间,新增科技企业已超过2700家,远超预期。“科技创业具有载体功能,这是一条成功之路。我们要把科技创业打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渠道,科技人才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渠道,高校毕业生留哈创业就业的主渠道。”哈尔滨市科技局局长李志杰说。
记者在东北地区采访时感受到,无论是区域、产业还是企业,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而且越早调整,越主动。
“我不赞成过分强调外在环境,经济形势不好,为什么有的企业好?”冰山集团副总裁范文认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是经营者的价值所在。近年来,冰山集团主动推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在连续保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长的基础上,今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
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于德海那里,记者也听到了类似观点。“有人说传统产业是夕阳产业,我从来不这样认为。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道理很简单,就是看产品结构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德海自豪地说,经过20多年的自主研发和创新,光洋在五轴数控机床的研发设计生产上多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光洋的自我配套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完整的技术链和产业链使得光洋能以极高的性价比,快速响应用户的市场需求。
现在,光洋集团的老厂区产能早已饱和,订单供不应求。记者采访当天,正遇上光洋集团占地25万平方米的新工厂封顶。这个恒温恒湿的“地下工厂”预计一年后就能投入使用,可以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全套高端智能化设备和解决方案。
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今年上半年,沈阳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出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出比重达到55%,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4.8%,提高了6个百分点。势头强劲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正在为未来发展积蓄后劲。
千难万难,只要重视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正如沈阳市市长姜有为所说:“对于东北的发展,我们还是要强调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把事情做实。就怕仰望星空离地三尺,离企业远、离基层远、离矛盾远。我们要承认差距正视不足,也要找到路径坚定信心。”(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经济日报调研组成员:记者崔书文林火灿熊丽张允强李己平倪伟龄孙潜彤苏大鹏本文执笔:熊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