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正文

[领航新征程]重庆黔江:岩隔涝也长金子了

2018-01-15 18:10:22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人民日报》“全国摘帽县调查系列”报道,开篇关注重庆脱贫攻坚工作 黔江:岩隔涝也长金子了

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蚕桑基地。蚕桑产业不仅改善了当地石漠化面貌,还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 特约摄影 杨敏

国务院扶贫办不久前宣布,2016年申请退出的28个贫困县顺利通过验收,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第一次实现我国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总结全国28个摘帽县的经验,对下一步脱贫攻坚尤其重要。

深耕产业,厚植益贫性机制

在产业延伸的每个环节上“吃干榨尽”,产业体系就会丰腴起来

喀斯特地貌一览无余,岩石之间的贫瘠地过去种玉米,现在种桑树。来到重庆市黔江区濯水镇双龙村蚕桑基地,只见乡亲们正在给桑树去枝。“这桑树呀,浑身是宝。”黔江区林业局副局长张甫说,去枝后桑树春天发芽更茂密,桑叶单产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剪下来的枝杈全部加工为锯末,用来做菌棒,养殖食用菌。

种植大户粟海燕过去家里贫困,蚕桑产业的兴旺让她打消了打工的想法,一门心思种树养蚕。她领办的桑蚕合作社流转了山地260多亩,合作社每年收入80多万元。目前全区优质桑园有6万多亩,2017年收茧4.2万担。养蚕户3445户,蚕农收入7824万元,户均养蚕收入2.3万元,带动441户贫困户脱贫。

起起落落的传统蚕桑业,为什么在黔江能够焕发生命力?为什么能够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当家花旦”?区委书记余长明分析,根本原因在于“深耕”产业。

从产业外部性看,“深耕”就是深耕产业发展趋势。东部地区“腾笼换鸟”,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大趋势,蚕桑业需要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需要劳动密集型生产,需要便利化国内国际贸易。在黔江发展蚕桑业,就是因地制宜,就是应时之需。

1234...6全文 6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