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高潮虽然只短短两年,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周恩来、邓小平、李立三、李维汉、王若飞、向警予、陈毅、聂荣臻等都曾是赴法学子的一员。
1919年3月,毛泽东因母病返回湖南的途中,特意绕道上海为第一批湖南籍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送行。当友人劝他同行时,他却选择留在国内。后来,他这样解释道:“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要有人留在本国,研究本国问题。我觉得关于自己的国家,我所知道的还太少,假使我把时间花费在本国,则对本国更为有利。”
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毛泽东因母病暂别北京后不久,北京发生了一件堪称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大事——五四运动。
1918年11月份,一战胜利,中国史无前例地成为战胜国的一员。国人天真地以为,公理终于要战胜强权了。可是,当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时,遭到了拒绝,而且巴黎和会还同意让日本接手德国的强占。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学生们走上街头,“五四运动”的烽火从北京点燃,很快席卷全国。
“五四运动”虽然是学生们自发的运动,但事态的发展强烈刺激着李大钊、陈独秀两位青年领袖。
陈独秀脾气火爆、生性耿直。1919年6月11日晚,他站在新世界游艺场的顶层“独立高楼风满袖”,凭空一挥,将印有《北京市民宣言》的传单撒向人群。当晚,他即被捕入狱。
性格沉稳的李大钊选择用思想来启蒙大众。1919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由李大钊主编,他把这期杂志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这期杂志刊登了7篇从不同角度、立场来介绍和评价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文章,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大钊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在文章中,李大钊第一次系统介绍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此外,他还通过俄国革命的实践,认识到这一学说对中国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