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史迪威将军聊足球哲学
“人类大体上有两种竞技角逐,一是野蛮的战争,一是文明的体育。”时隔多年,曹越华依然能一字不落地背出这句话,他说,这是著名将领史迪威将军亲口对他说的“足球哲学”。
1943年初,曹越华即将从复旦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盟军中印缅战区反攻的需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来校征召英语译员,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推荐他前往应聘,接到要求的第二天,他就乘坐军用飞机去了昆明。
在昆明,曹越华在设立于东郊干海子地区的炮校担任美国盟军的翻译工作,1944年7月底他突然接到命令调往缅甸。8月4日,他参加了著名的收复“密支那”的战斗。战斗胜利后,军队进行了调整,在继续向南不断推进征程中,他担任新1军新30师师部翻译室中校主任。
9月下旬的一天,曹越华随同师长唐守智会见了由军长孙立人陪同前来阵地视察的中印缅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并担任翻译。正是那一次会面,他与史迪威将军有了短暂的交谈机会。
得知曹越华喜爱足球,史迪威将军说,自己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农场主的家庭,从小爱好体育运动,17岁考入美国西点军事学校,荣获过优秀足球运动员的称号。但现在,他处于战争当中,相同的是,战争与足球都是智慧较量、力量对比,但不同的是战争以人的生命为代价进行运作!眼前,就是要学会在战争中‘运球’,去争取‘破门’的胜利。曹越华被史迪威将军这段对战争和足球哲学理解所折服,这一席话留在了他一生的记忆中。
直到2005年,曹越华还与来重庆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的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依斯特布鲁克先生一起,续了这一段的“足球知音”历史之缘。
2005年,曹越华与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依斯特布罗克先生相聚,用英文与他交谈了一个多小时,续了60年前与他外公十分珍贵的历史之缘。
80多岁还能过人射门
抗战结束后,曹越华重回重庆,又回到了他喜爱的球场。1946年,他加盟了由宋庆龄筹建,后来囊括了很多山城足坛精英的东平足球队。他的队友中包括了有着“陪都钢门”之称,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足球队第一任守门员的鄂伯尔。
1946年东平足球队(前排右二为曹越华)
1952年,曹越华作为重庆市足球代表队的队员参加了迎战八一足球队的巡回赛,1955年又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足球锦标赛,1958年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第二届运动会。当时,曹越华已接近40岁“高龄”,而正是在此时期,他获得了“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的称号。
时跨40年,1986年重庆“东平”足球队合影(前排右3为曹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