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曹越华进入市立初级中学(今重庆一中),成为足球校队的中锋。那时,学校在两路口现大田湾体育场的位置,球场就在现在的跳伞塔附近。上世纪30年代初,重庆沿江码头驻扎了外国军舰,那时大多数英法水兵都会踢球,于是中学校队的主要对手就是这些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军人。
“那时的足球礼仪与现在有很多不同!”曹越华在回忆录中说,足球赛开球前,双方会围成一个圆圈,一方队长喊“Three cheers”(三呼欢乐),继而举手又喊“Happy”(快乐),其他队员紧跟着振臂高呼“Play”(踢球),交替三遍,然后对方也一模一样地“回礼”。
曹越华印象最深的是和法国“福尔卡”号等外国军舰的水兵捉对厮杀。他回忆到,虽然外国水兵人高马大,中国学生很难与他们进行身体对抗。但他们动作相对笨拙,中国学生能依靠小巧、敏捷、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对抗。几次比赛下来,结果居然是胜多负少。
回忆“少年得志”的场景,曹越华在回忆录中调侃地写道:“每次看到国足被欧美强队打得找不到北,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咱们其实并不比别人差!”
1936年,重庆求精中学足球队合影(前排中为曹越华)。
1935年,曹越华进入重庆求精中学,依然是学校足球队的中锋。逐渐长大的曹越华开始有了自己的偶像。
不过,那时的足球偶像不存在于“五大联赛”或巴西、意大利这样的“绿茵豪门”中,而是就在曹越华的身边。他最喜欢的球队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哈儿师长”范绍增组建的“四师足球队”,当时这个球队云集了全国众多球星,如著名中锋许文奎,右边锋曹秋亭等人。
曹越华常去看他们打球,对许文奎更是无比崇拜。曹越华记得,许文奎曾几次倒勾破门,为了向偶像学习,他还曾苦练过不少时间的倒勾,架势也像模像样。
1937年春,参加重庆市第一届运动会的曹越华。
1938年,曹越华考上了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抗战时复旦大学迁到重庆),投入了曾有“亚洲球王”李惠堂任名誉教练、先后获得江南八大学足球联赛冠军、中华足球运动会甲组冠军的复旦大学足球队,仍是担任中锋,算得上成了李惠堂的挂名弟子,那年他刚好20岁。
曹越华所在的复旦大学足球队,其前名誉教练“亚洲球王”李惠堂(后排右一)与队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