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还绿

2018-05-28 09:16:58  首都文明网    参与评论()人

2000年,郑柏峪争取到某国外企业生态保护项目27万元资助,他欣喜若狂,带领牧民用两年时间搞了四个苗圃,种植了10万株小叶杨。但小叶杨全枯死了。

郑柏峪又尝试抢救沙地柏,同样难活。他四处查资料,走访专家,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查干诺尔水源匮乏、土壤严重盐碱化,植树造林进行防风固沙的方法很难奏效。

郑柏峪没有放弃,越挫越勇。2002年和2003年,他自掏腰包,请专家去考察,“种植碱蓬等耐盐碱植物,防碱固尘,恢复植被。”一名内蒙古的生物教授支招。郑柏峪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一名研究员决定试一试。

5月份的内蒙古温度还很低,两位近60岁的老人,捧着用脸盆装的碱蓬种子,双手冻僵,几乎端不住盆。

播种碱蓬时,盐碱水泡得脚掌脱皮、裂口,钻心地疼。第一年,他们种了5000亩耐碱性植物,其中碱蓬3000亩、碱茅2000亩,碱茅都没有发芽,碱蓬都活了。第二年,改为全部种碱蓬,10000亩全活了。“每年1万亩,10万亩盐碱地,10年就可以全部覆盖。”两个老人高兴得像孩子一样。

近十几年,郑柏峪每年在北京与查干诺尔间奔波数次,最多一年十五六趟。一趟往返,就要千余公里,长途汽车一坐就是十三四个小时。当地的生活条件更艰苦,因为缺水,不能洗澡,刷牙、洗脸。2013年,种植好的碱蓬,因为自然灾害,大面积损失。郑柏峪咬牙坚持着。

如今,郑柏峪已至古稀,他和志愿者种植的碱蓬面积超过6万亩,覆盖了三分之二的干湖盆。这些碱蓬每年平均可阻拦风沙尘土厚达20厘米,约130万吨。盐碱度降低,次生植物生长环境改善,动物也逐渐回归,查干诺尔湖又恢复了生机。

去年,郑柏峪在北京市慈善基金会设立了干盐湖治理专项基金,希望通过社会各界的捐助支持治理工作。“查干诺尔还有三四万亩有待治理,需要继续,如果有经费,我们还可以开辟更多地点。”如今,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其中,一起种碱蓬、栽沙障。

为什么你能坚持这么多年?“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更多的荒漠重现绿色。”郑柏峪说着,望向窗外,那里,阳光明媚,碧空如洗,绿草茵茵。

(责任编辑:苖玉轩 CN074)
关键词:北京榜样还绿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