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A股年终考将至:上市公司利润调节花招渐多 监管紧盯严防风险

2017-11-04 08:35:5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年考将至,如何增厚利润以交出一份满意的全年“成绩单”成为不少公司操心的大事,通过出售资产、利用会计手段等方式进行利润调节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增多。分析人士指出,上市公司年底突击调节利润或为规避退市风险,或为稳定股价,并不都是坏事。不过,随着利润调节事件的增多,其中可能伴藏的虚增利润、业绩造假等风险值得警惕。监管部门已注意到这一情况,并从多方面封堵漏洞以防范潜在风险。

出售资产救急

出售股权、厂房、土地、使用权等资产是上市公司增厚业绩的常见手段,尤以一些连年亏损的“披星戴帽”公司为甚。四季度常常是上市公司进行上述动作的高峰期。

*ST沈机日前发布公告称,拟以1元的价格,将所持子公司中捷机床100%股权、沈阳机床进出口100%股权、沈阳机床加拿大公司100%股权等全部资产、负债出售给控股股东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此次交易,*ST沈机预计在处置年末合并报表层面确认处置损益合计为9.14亿元。*ST沈机前三季度亏损7.82亿元。由于2015年和2016年连续亏损,如果*ST沈机今年再度亏损,公司将面临被暂停上市的风险,此次资产处置无疑增加了公司今年扭亏为盈的胜算。

*ST万里日前发布公告称,以1.3元/股的价格将持有重庆德能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3500万股股份转让给公司关联方巨江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转让金额4550万元,预计可实现收益约1481万元。*ST万里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96.5万元。取得这笔股权转让收益后,公司全年实现盈利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除ST公司外,另有不少公司在年底也通过出售资产来调节利润。“上市公司通过出售资产来调节利润并不鲜见,尤以四季度最多。”深圳某上市公司董秘办人士表示,通过出售一些亏损、前景不佳的资产,可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有利于减亏扭亏,对上市公司以及中小股东也不是坏事。不过,这种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公司经营的关键还是找到盈利增长点。“通过出售资产来盈利不宜多次使用,会有损上市公司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

借助会计手段

除资产出售外,通过会计手段实现利润增厚的情况也不少。例如,国美通讯10月30日发布公告称,自2017年10月1日起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模式进行变更,由成本计量模式变更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变更后,国美通讯前三季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增加617万元。

此外,有的上市公司采用调整计提产品质量保证金、调整计提坏账准备比例等方式来增厚利润。深圳某私募人士介绍,资产减值损失既可以用来增厚利润,也可以用来减少甚至隐藏利润。一些预计当年无法实现盈利的企业,干脆大额计提资产减值,为来年实现良好业绩做铺垫。

“对于会计手段,企业选择的自主性较大,并且可以做到合法、合规。”上海某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负责人表示,此前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利润调节的大多是重资产型上市公司,但现在“用户群体”有所扩大。“这种调节利润的方式也不能常用,往往只是解一时之需。”

监管料进一步加强

“每年都会出现上市公司年底突击调节利润的情况,有的是为了规避退市风险,有的是为了稳定股价。”上述私募人士表示,要客观看待上市公司调节利润。很多情况下,调节利润的操作合法、合规,它是上市公司根据自身需要采取的一种策略,对投资者来说也不都是坏事。不过,一些公司通过调节利润进行业绩造假、虚增利润。投资者对这种情况应擦亮双眼,进行理性判断。

对于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不合法、不合规的情况,监管部门保持高度警觉并采取相应措施。以今年被暂停上市的ST烯碳为例,去年12月,公司筹划转让所持全资子公司30%的股权,预计可获得2.23亿元转让收益。然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母公司在不丧失控制权的情况下部分处置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相关差额应当计入所有者权益,而非确认为投资收益。对于公司拟披露明显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年报、试图规避暂停上市的行为,深交所及时采取一系列监管措施,包括连续发出关注函进行问询,要求中介机构进行说明,并向证监会上报公司重大风险情况。

今年以来,交易所加大了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审查力度,特别关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和会计审计情况,严防企业年底突击交易造利润,防止企业会计差错对投资者决策造成影响。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未来将严格监管,尤其是关注利用财务造假、利润操纵来扭亏“摘帽”、规避“戴帽”、规避暂停上市及退市等行为。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关注和问询力度,强化风险提示、督促勤勉尽责、保证审计质量。

(原标题:岁末利润调节花招渐多 监管紧盯严防风险)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