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莱美药业利润化妆术

2017-10-27 17:20:55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本刊记者 杜鹏/文

10月14日,莱美药业(300006.SZ)发布2017年三季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收入8.66亿元,同比增长25.97%;净利润6106万元,同比增长30.17%。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莱美药业管理费用率下降对净利润增长贡献颇大,公司管理、生产、销售、技术人员数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公司净利润增长的持续性令人生疑。

此外,公司收购而来的子公司多年连续亏损且未来前景不明朗,但却未对其形成的账面商誉计提任何减值准备;与此同时,公司账面开发支出在高位基础上继续攀升,利润虚胖。

莱美药业在大力美化报表背后,上市公司大股东已经将绝大部分股权给质押了出去。

10月19日,上市公司公告称,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控股股东邱宇共持有本公司股份数量为1.84亿股,占本公司总股本的22.71%;累计质押1.84亿股,占其所持有本公司股份的99.92%,占本公司总股本的22.70%。

莱美药业主要业务为医药制造,主要产品涵盖抗感染类、特色专科类(主要包括抗肿瘤药、消化系统药、肠外营养药、生物制品)、大输液类、中成药及饮片类等。

高增长背后

2017年前三季度,莱美药业管理费用率下降对净利润增长贡献颇大,报告期的管理费用为1.19亿元,管理费用率为13.72%,而上年同期为17.46%,前者相比后者足足少3.74个百分点。

从2017年中报来看,公司管理费用率下降主要是因为职工薪酬、办公费、差旅费下降所致,2017年上半年分别为2200万元、471万元、101万元,而上年同期分别为2265万元、492万元、180万元。

莱美药业2017年上半年收入增长18.74%,为何管理层的薪酬会出现下降呢?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公司管理人员数量为199人,而2015年末这一数量为214人,这是裁员所致吗?

不止管理人员,公司生产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财报显示,2015年,上述四类人员的数量分别为723人、134人、321人、184人,而2016年分别为671人、125人、299人、171人,人员减少数量分别为52人、9人、22人、13人。

公司各大类别员工数量下降,直接导致公司员工总数从2015年的1625人下降至2016年的1514人,这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从财务上来看,人员减少对于减少成本固然是好事,但是这意味着公司或许失去成长性。

此外,莱美药业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并不高,2017年前三季度分别为1.75%、9.86%,但是净利润同比增速却达到30.17%。后者增速明显高于前两者,《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这主要是少数股东损益亏损和所得税减少所致。

财报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少数股东损益为-526万元,而2016年同期为42万元,这直接为2017年前三季度净利润贡献了568万元的增量。对于少数股东损益亏损,上市公司没有给出解释,背后真实的原因是什么呢?

所得税方面,2017年前三季度及上年同期分别为1043万元、1296万元,前者相比后者少了253万元。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前三季度公司利润总额相比2016年同期增长9.86%至6624万元。为什么公司利润总额增加、所得税反而下降呢?

商誉不计提减值

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公司账面商誉有1.51亿元。其中,占比最大的是湖南康源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湖南康源”),对应的商誉有1.26亿元。

而湖南康源的业绩表现并不好。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湖南康源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4473万元、-1466万元。

这并不是湖南康源首次发生亏损,在此之前已经连续三年发生亏损。财报显示,2014-2016年,湖南康源收入分别为2.16亿元、1.75亿元、1.0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866万元、-4372万元、-309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湖南康源净利润虽然为正数,但是营业利润却是亏损的,分别为1185万元和-638万元。这也就意味着,湖南康源实质上已经连续4个会计年度发生亏损,而且2017年仍然未见起色。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注意到,湖南康源由上市公司于2010年收购而来。莱美药业2010年10月发布公告称,拟用不超过1.7亿元收购刘祥华等17名自然人所持有的湖南康源100%股权。

为了这笔收购,上市公司当时付出的溢价并不低。公告显示,2009年,湖南康源收入、净利润分别为1.1亿元、584万元,对应2009年的收购PE为29.11倍;截至2010年6月30日净资产为3462万元,对应的收购PB为4.91倍。无论是从PE还是从PB角度来看,这次收购价格都不算便宜。

对于湖南康源这几年的业绩大变脸及连年亏损,莱美药业在财报中没有给出解释。《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致电上市公司证券部,不过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公司方面回复。

从产业角度来看,湖南康源所处大输液行业目前实质上呈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相关数据显示,国内输液产品60%至70%仍主要集中在低端普通输液领域;近两年,由于受限制抗生素、限制输液、门诊限挂等因素影响,中国临床基础输液需求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行业景气度下行阶段,大输液龙头企业加速抢占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而湖南康源作为一家小规模输液企业,在龙头企业挤压效应下,处境恐愈加艰难。

蹊跷的是,上市公司却未对湖南康源形成的账面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对于这样一家已经连续亏损多年且前景仍不明朗的子公司,莱美药业难道不应该对其商誉计提减值准备吗?上市公司有必要给投资人一个合理解释。

除了湖南康源以外,上市公司收购来的成都金星健康药业有限公司(下称“金星药业”)也发生了亏损。财报显示,2017年上半年,金星药业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41万元、-926万元。对于亏损原因,上市公司同样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资料显示,2013年12月24日,公司以1亿元的价格,从成都金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金星)手中受让金星药业30%的股权及其衍生权利。本次股权转让完成后,公司持有金星药业90%的股权及其衍生权利(对应75%的收益权等附属于该股权的一切权利)。

收购之后,金星药业形成账面商誉1836万元。对于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发生亏损的金星药业,上市公司仍然未对其计提任何减值准备,这又是否合理呢?

开发支出高位攀升

莱美药业账面上的开发支出继续攀升。截至2017年9月30日,上市公司开发支出账面价值为2.06亿元,2013-2016年分别为1.27亿元、1.61亿元、1.87亿元、1.98亿元。

相比无形资产和收入额,莱美药业开发支出额占比明显处于偏高水平。截至2017年9月30日,公司无形资产只有1.51亿元,开发支出占无形资产的比例高达136.42%;按照2016年9.9亿元的收入计算,公司开发支出余额占收入的比例为20%。

从开发支出资本化率来看,2014年,莱美药业将开发阶段所有支出进行了资本化处理,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也几乎将绝大部分支出做了同样的会计处理。

财报显示,2014-2016年,公司内部开发支出增加额分别为4201万元、3625万元、2832万元,转入当期损益额分别为零、286万元、731万元;2017年上半年,公司内部开发支出本年增加额为735万元,减少金额为138万元。

而在同行业上市公司中,很少会有采取如此激进的开发支出会计处理政策。

莱美药业属于医药领域的化学制剂细分行业,依据申银万国三级行业划分,目前化学制品细分行业内上市公司共有50家,截至2017年6月30日,其中的16家账面上没有任何的开发支出,而在剩余的34家上市公司中,粗略按照2017年上半年末的“开发支出账面价值/无形资产”计算,莱美药业名列前茅,仅次于卫信康(603676.SH)、海欣股份(600851.SH)、北陆药业(300016.SZ)。

这也就意味着,莱美药业开发支出会计处理政策相比绝大多数同行均较为激进。对此,本刊记者致电上市公司证券部,不过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按照会计准则,研发划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而开发阶段的支出要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之下才能进行资本化处理,否则也要计入当期损益。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层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开发支出来调节利润。

2017年前三季度,莱美药业开发支出账面价值净增加787万元,占当期净利润的比例达到12.88%。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