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报消息 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宣布停止运营,Hi电全面收缩线下推广团队
□记者 柳莺
今年年初,共享充电宝成为创业“风口”,但如今,行业尚未进入红利期,却似乎已经开始洗牌。
近日,共享充电企业Hi电被曝出正全面收缩线下推广团队,200名左右员工面临裁员。令人惊讶的是Hi电的裁员方式:将员工从原工作城市调至边疆省份的边疆城市,并规定24小时内自费至新岗位报到,三日之内若无法到岗工作被视为“自动离职”。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盈利模式和用户信息安全的问题,共享充电宝一直饱受争议,近来坏消息更是不断。共享充电宝的市场前景难言乐观,运营模式存在很大的问题,市场已经容不下太多跟风者,退场只是时间的问题。当务之急,共享充电宝应做好一些增值服务,增强用户和商户的粘性,以延长其生命力。”
Hi电被曝电花式裁员陷纠纷
共享充电宝企业Hi电成立于2016年,公司主体名为“上海数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报道显示,Hi电在今年4月宣布完成两轮融资,Hi电把融资资金用于设备研发、生产和团队扩张。然而,在拿到巨额融资仅三个月后,Hi电就陷入到了工厂停产、拖欠薪资和暴力裁员的质疑声中。名为“Hi电”的百度贴吧,已经被员工声讨Hi电的帖子刷屏。
不久前,Hi电员工周毛曝出,收到一份公司给他的《员工调岗通知书》,上面明确表示,“经公司研究决定,现调您从深圳-市场推广岗位到博乐市-市场推广岗位报到,薪资将调整至调岗后城市的薪资标准:税前1800元/月,自收到通知之日起24小时内将工作交接完毕后至新岗位报到,调岗涉及所有费用自行承担,如超期未报到者,视为旷工,旷工达3日及以上者,将视为自动离职。”
北京市京师(武汉)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铭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一般来说,如果合同中没有规定公司有权利调岗的情况下,无论是调岗还是调薪,需要公司和员工双方意见一致。在公司没有正当理由,劳动合同中没有约定,只是公司研究决定的员工调岗的情况下,如果员工不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他可以主动去申请解除劳动合同,会根据工作年限得到相应的补偿。”
曾在Hi电某个城市的总部负责物流业务的小唐向长江商报记者爆料,除了变着法裁员之外,Hi电还存在拖欠薪水、克扣薪水的情形。小唐离职前月薪15000元,他现在仍然没有收到公司应付的7月和8月薪水。
“8月初公司就开始裁员,后来想要维权的员工组成了大约200人的群。我们已经申请了劳动仲裁,本月26日开庭。”小唐向记者说道。
记者随后拨通Hi电的客服电话,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运营正常,但对于订单量,裁员相关的信息,该工作人员表示不便透露。
据小唐介绍, 最顶峰时候,Hi电在全国开拓了8个城市,除了北上广深之外,还有武汉、成都、长沙和南京。每个城市配备了30-40名线下拓展人员,当时Hi电共有400多人。如今,各个城市的线下人员都在裁撤,目前仅100多人。
根据小唐提供的信息,10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Hi电武汉办公地点,位于火星空间创意产业园18楼。记者发现,办公区域大门紧闭,空无一人,旁边商户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情况,好像已经很久都没有人过来了,其实平时他们也很少有人在。”
共享充电宝代理商难赚钱
小唐认为,烧钱太快、资金链出现问题,而业绩又没有达到投资人的阶段性要求是公司裁员的主要原因。“扩张太快,疯狂投放,我5月底刚入职的时候,Hi电就已4个城市投放了,一个月后,投放城市已达8个,合计投放25000台。产品质量非常差,可用率只有70%左右,一般把旧的产品返厂,再把改善后的新产品投放,这样来回折腾了三四次。”
根据他提供的数据,截至7月底,Hi电每台设备的日订单量(PPD)和市场占有率都没有达到投资人的要求。“刘文源对外声称的是每台设备日均订单量是2-3单,但是实际上只有0.5单。”小唐说。
据了解,业务表现差,导致投资人款项没有及时到位,Hi电的代工厂还曾一度停工。小唐介绍,从7月中旬开始,他手上没有发出一台设备,“从7月17日开始,工厂停工了近一个月,近万台设备的投放被耽误了。7月23日,投资方来查账,第二笔投资款没能到账,一直到8月12日才恢复生产。”
“在我离职前几天才谈第一家代理商。此前代理商预订了一百多台设备,但那时资金链断,工厂不发货,代理商等了半个月才拿到货,还是从上海调的旧设备。”
据了解,Hi电的代理政策是,采购1000台以上设备,每台设备的价格为188元,并且将抽取80%的流水所得,没有期限。而一台Hi电设备的成本仅为120元左右。在获得A轮近亿元融资之后,刘文源表示将把钱用于技术升级和人才招募。但是实际上,Hi电的产品并无改进,甚至Hi电的技术团队也只有十余人,技术水平跟不上。
小唐也提到,“商户老板经常跟他抱怨说有顾客扫码后充不上电,然后向餐厅投诉,给餐厅带来了一些麻烦。”
除了Hi电外,其他共享充电宝也会采取代理商模式,但均表示赚不到什么钱。共享充电宝企业“街电”的代理商王先生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代理商都是独立的,他们考虑的是如何赚钱,但这个项目并不是特别好做,街电采取的是奖励制,代理商谈的商户不一样,奖励也就不一样。除开人工费,你会发现其实不怎么赚钱。”
共享充电宝市场非常狭小
共享充电宝自问世以来一直是创业“风口”,但事实上,面临的争议也很多。5月初,聚美优品宣布斥资3亿元投资的街电项目后不久,王思聪就怒批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就吃翔,立帖为证”。
王思聪的“吃翔”之赌结局看来是不远了。
继9月25日Hi电被爆资金链断裂产品出现停产而进行“花式裁员”之后,10月11日,杭州共享充电宝企业乐电宣布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业务。据该公司微信公众号透露,他们已收回所有充电宝设备,并提醒用户及时将未提现的押金提现。
据了解,共享充电宝行业目前主要有三种主流模式:一是主攻商场、车站等大场景的大机柜模式,以来电为代表;二是主攻餐厅、咖啡馆等小场景的小机柜模式,以街电为代表;三是主攻餐厅、咖啡馆等小场景的桌面固定模式,以小电、Hi电为代表。但无论是哪种模式,其实用户的需求量都不是很大。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17Q1中国共享充电宝品牌影响力排行中,来电科技、小电科技、街电科技分列前三位,河马充电、小斑充电、怪兽充电、hi电紧随其后。
“总体来讲,市场现在在下滑,其实前景没那么好。因为这种需求是属于非刚性需求,可能会偶尔用到,但只局限于部分人。而且手机不会天天没电,现在出去旅行、出差大家都会带上充电宝,有些地方也有充电的设备,也提供充电的装置。最开始的时候这个市场被无限放大,但当真正去撬动那个市场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市场没那么大。”“街电”代理商王先生告诉记者。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共享充电宝并不是一个刚需性很强的产品。“现在充电宝价格相对便宜,几乎每个人的包包里都会装一部,用户外出因忘记充电、忘记携带充电宝只是个案。其实,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是非常狭小的,只在特定场景、特定城市和特定时间段才存在需求。”
根据王先生的表述,他们代理街电半年,投放了有上千个商户,撤回率是40%。“很多商户撤出来的主要原因,第一是用户需求量不大,并且占据商户地方;第二是商户没有收益,还要自己补贴电费。”
王先生认为,整个行业最主要还是需求和商业模式问题。“共享充电宝公司前期还无法做到用资本去解决所有问题。代理商模式的管理、服务质量、商户的维稳都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共享充电宝公司后期与商户、代理商的联系太少,给商家创造的价值也没有挖掘,商家就会考虑有没有必要长期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