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土改第一村的“土”“改”新路

2017-10-04 10:51:5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村民姜春清的循环农业基地就在林中。漫山奔跑的鸡鸭鹅、围栏圈养的生态猪,还有正在建设的母猪繁育基地透出勃勃生机。

“禽畜排泄物都进沼气池,沤出的肥料种有机葡萄、水稻,实现了绿色循环。”姜春清说,

让姜春清自豪的更有他的500亩林地,按每棵树每年自然增值10元计算,一年闭着眼睛赚40多万。

有了青山,不愁绿水,下雨流到黄泥河的水变清了。借助好生态,元宝村正在建设旅游景点“韩老六大院”,两户村民已经办起了农家乐。

农家乐店主王春娟充满自信:“咱这山好、水好、土改文化好,搞旅游肯定错不了。”

改革的引领

农民离不开土地,发展离不开改革。

对于土改第一村来说,改革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外人常问老支书,你这个小山沟,没资源、没有地缘优势,凭啥能步步踩在政策鼓点上?

张宝金说,靠的是实事求是谋划、实实在在干事、实心实意为民。

每天早上6点半前,元宝村两委都开晨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在晨会中传达、学习,村里的大事小情也在会上讨论、决策,38年来风雨无阻。

“不学政策,路从哪来?”张宝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虽然年龄大,但他坚持学会用智能手机,开会录音,回来反复听,遇到不懂的,随时上网查。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是农业科技,元宝村农业关键词是试验水稻种植技术。

2014年至2016年,中央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一号文件标题,元宝村大力推广水稻新品种新技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品质好、卖高价的“稻花香”水稻在元宝村大面积推广。

既落实中央政策、又符合元宝村条件,老百姓既愿意干、市场又欢迎。

创业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遇到挫折,老支书的法宝就是坚持、认真、实实在在干事。

元宝村集体的铅笔厂,曾一度在低迷中徘徊,甚至濒临停产。

铅笔之乡的铅笔为啥不吃香了?

“闭塞眼睛捉麻雀”,结果往往麻雀捉不住,还要碰破头。

张宝金带着乡亲们走市场、访企业,刨根问底找原因。

症结找到了,东南亚的铅笔工人月工资仅相当我国的四分之一,再拼价格还有啥优势?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