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理财险遭整顿 健康险增速“急刹车”

2017-09-04 08:31:06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高速增长数年的健康险,在今年上半年表现乏力。

保监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共实现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615.69亿元,同比增长10.87%,远低于去年同期89.37%的增速。在2012年至2016年期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规模从最初的不足900亿元快速增至4042亿元。

健康险怎么了?

保费增长乏力

健康险是指保险公司通过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方式对因健康原因导致的损失给付保险金的保险。

受人口老龄化加速影响,国内险企对健康险市场的发展充满期待,专业健康险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加。据统计,算上去年底批筹的瑞华健康保险,目前专业的健康险公司共7家,还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太保安联健康和复星联合健康。除此之外,寿险、产险公司都有经营商业健康险的资格,目前我国有超过120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商业健康险业务。

大好形势下,健康险保费市场为何突然增势乏力?

记者梳理发现,几大专业健康险公司的保费排名前五的产品中,护理保险颇多,并不乏万能型护理险。

以昆仑健康为例,其2016年度保费收入居前五位的保险产品为长寿宝长期护理保险、综合补充团体医疗保险、易贷宝意外伤害保险(2015)、吉祥宝长期护理保险(A款)和金祥宁终身重大疾病保险。其中,保费位列第一的长寿宝长期护理保险与位列第三的吉祥宝长期护理保险(A款),保费分别为58.9亿元、19.95亿元。

再如,人保健康原保费收入排名前五的产品分别为福利双全个人护理保险、和谐盛世城镇职工大额补充团体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团体医疗保险(A型)、基本医疗团体医疗保险、守护专家社保补充团体医疗保险。其中,原保费排名第一的福利双全个人护理保险全年保费收入高达128.7亿元。

在分析人士看来,由于护理险颇具储蓄功能,适合设计成中短存续期产品,因此中短存续期护理险一度成为诸多商业健康险公司的“宠儿”。

沪上一位精算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第二季度健康险保费收入明显下滑,主要源于今年5月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此外,过去,一些商业健康险公司将某些理财险产品以健康险的形式在销售。比如,个别健康险企业将理财险包装成了长期护理险。而随着保监会强化“保险姓保”后,一些险企不得不大幅削减中短存续健康险以及万能型健康险。

从规模保费增速来看,今年上半年,人保健康、昆仑健康、和谐健康、太保安联健康、平安健康五家险企同比增幅分别为-9.3%、-63.8%、-65.1%、198.2%、228.4%。其中,昆仑健康、和谐健康保户投资款(绝大部分为万能险)新增交费大幅下滑,分别为-77.4%、-96.7%。

靠互联网自救?

与昆仑健康、和谐健康的两位数降速相比,平安健康在2017年上半年的保费却逆势增加。

数据显示,今年前6个月,平安健康原保险保费收入为9.82亿元,保护投资款新增交费10.2亿元;而去年全年,以上两项数据分别为7.89亿元和10.23亿元。

平安健康相关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保费出现大幅增长,主要系该公司推出的业内首款普惠型百万医疗险‘平安e生保’成为互联网爆款产品。”

从行业数据看,2011年至2016年健康险保费的复合增长率超过40%。从平安健康的发展路径看,2013年至2016年平安健康保费规模每年以超80%的速度增长,2017年上半年保费收入10.28亿元,同比增长201%。平安健康表示,一切得益于该公司网销增长,仅今年上半年网销保费就高达5.66亿元,同比增长近30倍。

有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制约我国健康险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没有单独的健康险费率厘定机制,产品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很难与医疗机构建立数据互通关系,这最终导致分控难和控费难。由此可见,大数据挖掘是未来健康险企业努力的方向,因为只有掌握充足的医疗健康数据,保险公司才可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定价。

实际上,在严监管下,不少健康险公司都在谋求转型。昆仑健康公司寄望于特色新产品的开发,该公司在回复《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正在积极迎接产品的转型期,全力开发符合监管政策导向且凸显健康保险产品特色的新产品。”

健康险业务占公司整体业务两成的泰康在线则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泰康在线于2016年3月底获得意健险牌照后,不仅推出了门急诊、住院医疗、意外医疗、重大疾病等险种,还推出了满足儿童、成年人、女性、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特定保险需求的健康险产品。在销售渠道上依托泰康集团优势,在公司官网、微信公众号和第三方销售渠道方面加大销售力度。未来该公司会持续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不过,有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过分依赖第三方平台销售健康险产品的企业,由于渠道手续费过高,自身盈利很有限。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