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马云那句“名言”,“银行不改变,那么我们就来改变银行”。在过去的多年,支付宝、余额宝与之间的支付战争、理财宝战争让人记忆犹新。双方颠覆者与被颠覆者的关系非常紧张。
但近来画风突变,双方的关系从互怼转变为主动拥抱、积极联姻,互联网巨头与银行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6月20日,百度与农行宣布战略合作;6月16日,京东与工行正式启动全面业务合作;5月,工行与乐信旗下分期乐商城联合开发 “工银分期乐联名卡”;3月28日,建行与阿里巴巴宣布战略合作。加上早已和各大银行建立战略合作的腾讯,至此中国的互联网巨头均已联姻银行。
Why?互联网巨头和银行之间发生了什么?
互联网场景是银行刚需
银行从来都是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只是过去银行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大型国有企业、地方融资平台、上市公司为主,依靠息差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就能活得很好。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尤其是消费信贷成为银行重要的发力点,年轻活跃的80后、90后逐渐成为银行重点的目标客户,银行在消费场景,金融科技能力方面的短板凸显,加上垄断和体制方面的局限性,使得银行转身艰难。
就拿信用卡来说,消费场景欠缺一直是信用卡的短板。很多人都习惯于把信用卡用作支付工具,在分期购物场景中的需求远未释放。
而自从分期乐等一批分期购物商城出现后,情况就大大改观了。
2017年年初,分期乐商城全面向信用卡持卡人群开放,为银行信用卡补足专业的分期消费场景,在分期购物环节释放消费金融潜力。
分期乐商城通过强大的消费场景和电商运营,不断增加用户粘性,将用户传统的低频信贷需求变成高频的消费行为,产生了规模效应,进而释放出更多持卡用户的分期消费需求。
截至目前,接入分期乐商城的信用卡已达11家,今年内有望扩充至15家,足以看出银行信用卡,对于分期消费场景的热切渴望。
再比如,目前很多银行都将消费金融作为做强零售业务的一大抓手。但消费金融具有独特的属性,例如小额、分散、高频等等,银行并不很擅长应对这种类型的金融需求。
互联网公司则恰好相反,通过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长尾用户的需求。利用线上推广,可以实现大规模获客。
大数据风控加持银行风控
在场景获客的同时,互联网平台也可以在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方面加持银行的风控系统。而这同样是银行个人业务的命门所在。
比如乐信基于分期乐商城这样一个电商交易场景,积累了庞大的数据,包括电商交易、用户行为、社交属性以及外部征信数据等等。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大致能够判断这个用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动机,对用户进行较精准的画像。
这些大数据主动会进入到乐信自主研发的“鹰眼风控引擎”中,对该用户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负债信息、稳定性、负面信息作出评估,并自动完成即时预警、拦截以及分析部署等功能。分期乐商城95%的订单都可通过“鹰眼引擎”做出自动审核处理,最快3秒钟反馈结果。
在这方面,银行有拥有的用户大数据维度就相对较少,一手数据更是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很难通过大数据进行风控,这对于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来极为不利。
又譬如最近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校园金融市场,实际上银行很早就涉足校园金融市场了,2009年,由于银行发放大量校园信用卡导致巨额逾期、不良高企等乱象,监管叫停了银行的大学生信用卡业务。
校园贷属于无抵押信用贷款,且贷款人大多在央行没有征信记录,所以对这部分人群的审核和风控,主要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来进行。从2013年起,互联网消费公司进入校园市场,经过4年的实践,已拥有丰富的经验并积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与之相比,银行欠缺校园人群的相关经验和数据积累,对客户的熟悉程度不够。
同时,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决定了其风控模型的迭代成本很高。一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模型的数据变量,往往可以在1-3个月内快速迭代,且可以不断投入资金小范围试错,从而让风控模型时刻保持精准。而同样一次迭代,常规金融机构大概要花6个月,也很难有持续不断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因此,与互联网巨头结盟,可以发挥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在审核和风控方面的优势,提高审批效率、降低坏账风险,帮助银行更快地重启这个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