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飞速增长的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让许多欧洲品牌为之心动,但还是有一些欧洲中小企业对此持观望态度。究其原因,一是企业实力和资源有限,二是对中国网民的消费特性并不了解。
德国工商会中德经济合作部部长 Sonja Muller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增速太快,很多品牌商即便增产往往也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这成为不少欧洲品牌商在中国市场策略上的一大顾虑。
为了分散供需之间的压力,张蕾说,网易考拉采取了多种方式。首先,在更多的欧洲国家直接开设分公司,以提高和海外供应链接触的效率;并在保税备货模式之外开辟直邮渠道,让产能“转起来”。其次,实行双管齐下战略,一方面通过商家直采的方式,快速和品牌建立信任;另一方面,则选择和一些相对成熟的海外综合性电商系统平台(如正在洽谈的德国OTTO)对接。
不过,一些欧洲企业认为,那些拥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欧洲品牌更看重品质传承,它们目睹或经历过因爆发式增长所带来的负面效果。中国跨境电商如果单纯强调规模和“烧钱”,可能会让双方的沟通不处于同一个层面上。
对此,张蕾表示,网易考拉坚持自采模式就是想在源头上对货品的质量进行把控。
不过,业界人士认为,中国跨境电商在欧洲的发展仍面临门槛和障碍。“一是海外政策的风险和变化;二是品牌与线下渠道代理商之间的矛盾;三是支付过程中的报关、结汇、退税等问题还有待理清。”
值得注意的是,跨境电商平台目前依然面临一些不确定性。比如欧洲不像美国、澳大利亚,它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市场,品牌分散,物流也分散。一方面,跨境电商平台在欧洲启动的海外仓数量不多,跨国间的集货能力有待提升;另一方面,电商在欧洲的头程揽收等环节仍要依靠当地各种第三方物流支撑,跨境商品规模一旦做大,与第三方之间的协调能否顺畅仍是个问题。记者 高少华 傅勇 上海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