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改革创新促进了我国就业持续扩大(3)

2017-03-29 17:30:57    人民网-人民日报  参与评论()人

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党中央国务院顺应新常态规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保证了就业总体稳定。但我国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就业总量压力犹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质量亟待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就业优先,以稳就业促就业为核心,完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就业优先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79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有500多万,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超过40万,还要考虑100多万去产能行业职工安置和三四百万新增农民工就业问题,就业压力不容忽视。从中长期看,我国3.7亿农村劳动力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口还需要转移到城镇就业,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就业优先是扩消费稳增长促转型的需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13—2016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扩大消费关键是要稳定就业、增加收入。只有就业稳定,居民收入来源才有保障,消费预期才能稳定,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支撑。坚持就业优先是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进我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主线,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去产能过程中的人员安置。据测算,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仅煤炭和钢铁行业就需分流安置职工100多万人。坚持就业优先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我国已经步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易发期和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期。能否成功跨越这个阶段,关键是解决好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2016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明显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只有坚持就业优先,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从国际经验看,坚持就业优先也是多数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首要选择。因此,我们要顺势而为,坚持就业优先,以稳就业促就业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一是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培育壮大就业新主体。实践证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新动能、发展新兴产业、增加新就业的重要举措,要持续深入推进。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强化就业带动效应。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拓展新的就业空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虽然已超过50%,但就业比重仅为40%左右,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差距依然明显。尤其是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为代表的幸福产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以幸福产业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健康发展,扩大就业容量。三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扩大就业规模,而且有利于稳定劳动者队伍,提高就业质量。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2.8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7亿人,大量农民工处在“候鸟式”就业状态,既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也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严重影响就业的稳定性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是解决好三个“一亿人”的问题,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扩大中西部地区就业。四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在于人才。尽管我国居民教育文化程度提高取得长足进步,但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劳动者素质与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问题突出。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完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是当务之急。五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织牢民生保障网。稳定劳动者队伍、提高就业质量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障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医疗保险基金也面临日益严峻的收支矛盾。还要看到,在去产能深入推进的条件下,部分行业下岗转岗职工增加,政策托底保障的压力进一步加大。对此,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创新金融支持手段,为社会保障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备注:北部地区有13个省区市,分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青海,其余18个省区市为南部地区(考虑到山东、河南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划入南部地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