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激发了积极就业效应
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通常会上升,为什么近年来我国就业能够保持稳定甚至好于预期呢?主要原因:
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就业创造效应持续显现。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市场主体大量涌现,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新职业新工作新岗位,成为就业增长的重要源泉。2016年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651万户,比上年增长11.6%,其中新登记企业553万户,同比增长24.5%。如果按照前两年新设企业吸纳就业水平测算,2016年新登记企业创造就业超千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三新”统计调查资料推算,在全部增加的就业中,新动能的贡献达到70%左右。
二是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经济增量在扩大,对劳动力的基本需求稳定增加。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创新宏观调控,不搞大水漫灌,经济增长总体稳定。尽管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所对应的经济增量在扩大。2012—2016年,经济增量(按2015年不变价计算)分别为40611、43253、43824、44477、46097亿元,逐年递增。在劳动生产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经济增量规模逐年增加,意味着经济吸纳新增就业需求的增加和就业规模的扩大。初步测算,2016年经济增量对应的就业比2015年多增182万人。
三是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增强。党中央、国务院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服务业发展。2013—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0%,增速比第二产业快1.1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快速提升。2012年服务业首次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比重上升至51.6%,占据了半壁江山,服务业主导特征愈发明显。与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相比,服务业单位增加值能吸纳更多就业。按照2015年不变价计算,2016年第三产业每100万元增加值吸纳的就业为9.1人,比第二产业高1.6人。2012—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每增长1%,平均吸纳非农就业172万人,比2009—2011年多吸纳30万人。
四是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中西部成为吸纳就业的新增长极。党中央、国务院统筹推进“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加大产业转移和扶贫攻坚力度,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继续显现,主要指标增速明显快于全国,有效带动了就业增加。2013—2016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8.6%和9.1%,分别快于全国1.4和1.9个百分点。经济较快发展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向好。2012—2016年,重庆城镇就业人数累计增长13.4%、贵州增长20.9%、云南增长18.9%、甘肃增长18.3%、湖北增长14.1%,均高于全国城镇就业增速。
五是积极就业政策不断完善,重点人群就业成效明显。针对高校毕业生,通过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和小额贷款贴息多种方式鼓励企业招聘,扩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招聘大学生比例,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等,努力增加就业。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年底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针对下岗分流职工,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培训,适当增设公益性岗位托底等多种方式,为其再就业创造条件。2016年,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5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69万人。
坚持就业优先,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