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曹国伟详解微博“想不到”:社交媒体生态刚刚开启(4)

2016-11-17 11:30:27  中国网    参与评论()人

我们当时看到了趋势,确定这是符合媒体发展方向的,也确定适合新浪做,所以下定决心全力以赴。等到第二年,新浪成立了独立公司来做微博。我吸取了博客的经验,虽然微博是社交媒体,但不能把它作为媒体来做,而是要往平台性质的产品方向去做。所以,微博需要独立的决策机制和发展机制,如此才能摆脱旧基因和旧的组织架构的束缚。但新浪全体中高层的长期激励又完全是跟微博挂钩的,这样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在微信压力下如何东山再起?

秦朔:微博如日中天的时候,腾讯拿到了微信这张门票,大家的注意力又跑到微信上。这一段你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曹国伟:压力肯定是很大的。因为微博当时发展得非常不错,当然竞争也很强。当时如果在同类产品中保持领先、建立起网络效应的话,后面的对手是比较难追的。

微信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维度切入市场,本质上是通讯产品,而且纯粹从智能手机开始布局。微信在移动方面先天的高效率,通讯用户的基础,以及社交网络效应,都是微博无法比的。由于具备上面这些优势,微信成为用户基数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产品,熟人关系扩散所产生的网络效应最强

微博其实是中国最早成功的社交APP,是社交的、移动的产品,当微信没起来之前,很多用户使用微博时,不仅把它当成一个社交媒体,也用来进行朋友间的社交,比如通过“私信”进行熟人之间的互动。后来,用户把社交部分的需求逐渐转移到微信上。因为微信的社交效率比微博高,微博的社交属性只是附带性的,再加上时政内容的淡化,可能对高端人群产生了一些影响。这两个因素导致微博在一段时间内受到比较大的冲击,让当时有些用户觉得微博变得不那么好玩。

但实际上,微博一直是发现和讨论热点事件的高效平台,而且在年轻族群里,在三四线城市,一直在自然增长。只不过有一段时间微博的用户增长幅度变得平滑,而早期的重度用户把大量时间分配到了微信上,导致市场形成“微博不太活跃了”的认知,内部员工士气也受到了影响,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到2014年上半年微博显得有些低沉。

这个时候怎么办?

首先,我们决定更加彻底地走移动化的道路,提出了“移动为先”的战略并全力推进。微博一开始是从PC端做起然后复制到移动端,产品需要兼顾PC和移动的两方面特点,这样在移动端上的效率就会打折扣。面对移动的大势所趋,我们决定一切的产品开发和迭代全部从移动端开始,完全围绕移动用户的体验进行产品升级。虽然当时的PC用户比例还很高,做这样的决定很不容易,但现在回头看,我们庆幸当时改变得及时,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可能超出了所有人的预估。现在上微博的用户有超过90%来自移动端。

其次,我们选择了与微信差异化的发展。微信是熟人间私密的社交网络,而微博是公开的社交媒体,前者以社交为主,而后者的媒体性较强。于是我们决定进一步强化微博的媒体性以及平台的传播效率。这包括几条主线:

首先是多媒体方面的执着创新,吸引更多新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微博一直很重视传播技术的创新和多媒体的应用,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类似“Twitter Instagram YouTube”的综合性社交媒体平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