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专家团队的一员,唐丽霞和她的同事们正在推动的实验,并非只是让项目盈利,更确切地说,是要让村集体和村民真正成为项目的受益主体。
为此,专家团队按照各村的情况,支持各村成立了不同形式的或集体所有或村民所有的合作社或公司。进驻雁塔村1年后,专家团队以村里的一条巷子为基础,指导村里改造完成了6个传统院落,建成大食堂、餐厅、咖啡厅、客房等产业,打造了一条商业街,名字叫“雁塔花巷”。小巷里鲜花簇拥,原本的建筑和布局丝毫未动,只是在古民居中嵌入现代化的设施,重新装修之后,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开业,迎接游客和各种研学、体验的团队。
雁塔村小巷里鲜花锦簇。受访者供图
在另外一个村庄——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专家团队同样帮着村里建起公司,流转了村民的民居,进行改造盘活,并招聘了返乡的大学生主持经营。
“去年10月1日开业后,到春节前的这段时间,营业收入在15万元左右。”雁塔村的运营公司负责人赵全康介绍。事实上,除了已经改造完成的院落,雁塔村还在村里的广场上设置了20个摊位,实验阶段免费供村民使用,在公司举行活动的时候,村民可以在这里摆摊,做些小生意。“生意挺好,人多的时候,一个摊一天的流水可以达到三四千。”赵全康说。
李小云为游客介绍村庄改造和发展的故事。受访者供图
“实验最终的目的,是让村庄自身发育出持续盈利的能力,让村民能够自己经营,而且能够持久,我们只是辅助,提供方案、培训、设计、经营思路等,真正发展乡村的,我们希望是村民自己。”李小云说。
打造村庄的新业态
改造房屋、改善村庄基建的最初资金,来自政府项目,改造容易,经营却难。
“并不是把房子改好了,就能自动赚钱。”唐丽霞说。
如何才能让村民真正有一个可持续的盈利途径?专家团队开始考虑为每一个村庄,建立一个符合自身特征的新业态。
在雁塔村,这个新业态,主要以商业街为基础,结合了文旅、农耕体验等内容,为此,雁塔村专门开辟了100多亩的农耕体验营地,有稻田、池塘、果林等,赵全康介绍,雁塔村距离昆明市很近,开车1个半小时左右就到了,适合近郊旅游,住在昆明的都市居民,可以在周末、短假期来这里旅游、体验。
和雁塔村相比,昆明市晋宁区福安村的古民居资源更加丰富,村里有很多明清时代的古四合院,也是典型的“滇中一颗印”式的建筑。在这里,专家团队的齐顾波教授给村里设计了依托古民居的新兴文旅产业。“一开始改造了五六个闲置的老宅子,改造成比较高端的餐厅、客房等,收入归村集体公司,等到有了收入,再慢慢扩大,在开发中保护才是可持续的。”齐顾波说。
在昆明市宜良县麦地冲村,50多间烤烟房和众多闲置的牛圈、猪圈等,成为了盘活乡村的支点,麦地冲村村民股份公司的经营者之一潘云瑞介绍,麦地冲村以前种烟草,家家户户都有烤烟房,但前些年,村集体建设了现代化的电烤烟房,原本的烤烟房就闲置下来了。
专家团队改造的第一个民居,就是村民黄远建家的烤烟房,烤烟房面积很小,只有25平方米左右,但很高,有7米左右。在专家团队到来之前,这间烤烟房已经闲置了两三年,没有用处,也没有维护,濒临倒塌。
这些特色明显的烤烟房,既有传统建筑的特点,也记录着当地农业生产的历史,同时麦地冲村的附近又有石林、彩稻等旅游资源,因此,一个依托农耕村庄的旅游业态一点点被建立起来,这吸引了很多村民投入其中。到2021年6月正式开业时,第一批二十一间客房改造完成投入运营,同时还有十多间房屋在改造之中。
返乡青年和大学生
在麦地冲村,一位在村里租房的网红,给村庄带来了更多的影响力,这位直播带货的网红,在闲暇时会在村里各处建筑中进行直播,让更多人了解这个变迁中的乡村。
但网红带来的效果是偶然的,乡村产业的持久发展,需要真正扎根本土的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团队的董强副教授介绍,在为乡村打造新业态的时候,人才无疑是最难的问题之一,“我们希望村民自己能够经营,且可以持续化,但实际上,一开始,村民在新业态运营管理、对接市场、处理商业关系等方面,能力都不够。”
返乡青年和返乡大学生,成为了专家组关注的对象。董强介绍,他们在当地多个村庄的实验规划中,设计了一个新职业——乡村CEO,聘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或者返乡的大学生,进行相应的培训后,承担村里新产业的经营工作。
潘云瑞和赵全康,都参加了乡村CEO的培训。去年10月1日,雁塔村正式开业经营时,购买20个帐篷免费供村民摆摊的主意,就是赵全康想出来的。赵全康介绍,村里公司成立之初,只有他一个人,几乎是从一头雾水开始工作。如今,经营团队已经扩展到6个人,负责村里所有的经营活动,“开始的时候,跟着老师们学习设计、改造民居,把每一个民居打造成不同的项目,到后来,业态慢慢成型后,就开始做活动,扩大影响力,寻找新的业务。比如设计农耕体验活动,向城市居民宣传我们的村庄和活动,吸引他们过来。”
回乡的年轻人赵全康成为了雁塔村的乡村CEO,负责开拓市场、经营村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