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云南省昆明市安宁市雁塔村,一条蜿蜒但整洁的小巷子里,黄泥黑瓦的民居错落地排列在巷子两旁,墙角街边,各色鲜花盛放,镶嵌在墙上的多肉盆栽,偶尔有长长的枝条伸出花盆,顺着墙垂落。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败的老村,因为附近新村的建立,许多村民移居新村,更多人常年在外,这个延续数百年的古老村庄,已经衰败不堪,几栋百年老屋,有的已经坍塌倾颓。
2019年,一项名为“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的实验在这里展开,一群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教授和学生,对这里数目众多、特色鲜明的古民居开始改造提升和开发利用,把这些闲置的老屋变成乡村的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
改造后的雁塔村,保留着最传统的民居和村庄文化。受访者供图
荒芜的“滇中一颗印”
小小的木制门楼,被繁盛的鲜花簇拥在中间,门楼里面,是一条同样开满鲜花的走廊,两侧黄泥夯成屋墙,地上石板铺成小路。小路的尽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独立院落。门楼对面,是高大的正房,两侧的耳房稍矮,背后是一座临街的房子,四面房子中间,则是一个同样方方正正的天井。
方正的院落,方正的天井,宛如一颗中空的印章,因此被称为“滇中一颗印”,是云南滇中典型的民居风格。雁塔村有400多户人家,在过去,几乎都住在这样的老屋中。但在近几十年,许多人迁出了村庄,在附近盖起了现代化的小洋楼,老村的房子,渐渐闲置荒芜。
改造前的福安村,这里有典型的滇中建筑——“滇中一颗印”。受访者供图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和他的团队来到雁塔时,这些被荒废和闲置的独特房屋吸引了他们。
“那些闲置的房子,有的已经开始坍塌了,如果没人管,可能没多久就消失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团队成员唐丽霞说。
当年,中国农业大学和云南省昆明市达成合作,在昆明周边的乡村进行“乡村振兴实验”,雁塔村就是实验点之一。遍布村落的古民居,是他们最初的切入点。
“建筑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记忆,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承载物。”李小云说,从脱贫攻坚开始,李小云和他的团队,也在各地乡村进行古民居保护和利用的实验,在昆明,这一实验仍旧在延续。
要说服村民改造自家的老房子并不容易,哪怕老房子已经闲置许久,甚至破败不堪。但也有支持的村民,在村干部的沟通下,雁塔村一位80多岁的老党员马顺福听说村里要做乡村振兴的实验,要改造老宅,就从老房子里搬了出来,并在儿子支持下到新村定居。
改造后鲜花簇拥的村庄。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