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正文

云南“滇中一颗印”老房子 变身乡村振兴实验场(2)

这栋房子被改造成专家工作站,兼具客房、餐饮、会议功能,由李小云团队指导改造,为以后的民居改造做一个样板。

最难的是保留民居特点

滇中的老房子,多是土木结构,房子大多是两层,二层住人,一层作为牛羊猪圈。黄土夯成厚厚的墙壁,其他部分则主要是木构件,窗户全部在院内,四面外墙上没有窗户,屋内光线不足,院子里没有上下水,没有现代化的卫生间。

这样的房屋,无疑是不适合现代生活的,但改造同样不容易,费用几乎和盖新房差不多,这也是许多村民在外重新盖房的原因。

“这些古民居有历史文化的价值,不能拆,如果真拆了重盖,也就不吸引人了。但原本的古民居并不适合生活,”唐丽霞说,“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加以改造,保留了原来的布局、结构甚至材料,能不动的全都不动,改造的主要方向有两个,一个是解决结构的安全性,如在屋内贴着墙打上钢架,重新装修,另一个是适应现代生活,比如现代化的厨卫,都要加装进去。”

第一栋房子改造完成后,吸引了很多村民,但这并不足以让村民们下决心改造自家的房子。

云南“滇中一颗印”老房子 变身乡村振兴实验场

鲜花、老屋、夕阳、村民,成为这个村庄新的景色。受访者供图

为此,李小云团队的专家,支持村里设计了闲置民居的利用方案,村集体成立公司,村民通过流转或入股的形式,把老房子流转给公司,通过政府的实验项目经费,实现最初的统一风格的改造,同时在村里建立专业的团队进行经营。

在一些村庄,旧民居改造的方案设计容易,实施却很难。许多闲置房屋的主人,既不愿意把房子托付给村里来经营,也不愿意集体进行统一的改造。“做通村民的工作是第一个难关,有的人不理解,也不愿意,也有人想要借此获得更高的补偿,要价很高。我们和村民开了很多次会来沟通想法,有时候晚上还在村里开会,因为那时候村民人数最齐。”

云南“滇中一颗印”老房子 变身乡村振兴实验场

改造期间,李小云(左三)常常在夜里和村民开会。受访者供图

村民才是乡村的主人

“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的实验,不仅在雁塔村实施,也在昆明其他多个村庄开启,对李小云和他的团队来说,古民居的保护和改造,只是实验的第一步,而为每一个村打造适应当地的新业态,才是关键的环节。

“我们并不是要把村民的房子收上来,做成一个旅游项目,而是要让村民自己成为项目的主人。”唐丽霞说。

云南“滇中一颗印”老房子 变身乡村振兴实验场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唐丽霞在村里和年轻人聊天。受访者供图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