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新闻 >

反家庭冷暴力,如何才能落到实处 | 新京报专栏(2)

冷暴力由于复杂而隐蔽,在法庭上很难举证。因此,从预防的角度,首先要从源头上对冷暴力案件受害者进行更为全面的保护,使之能够识别并抵抗这种隐秘的暴力风险。

受害人遭受家庭冷暴力,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开始时,受害人感到吃惊,不肯相信;然后感到恐惧,努力讨好;最后感到抑郁,自我攻击。一旦冷暴力成为习惯,受害人将失去反抗的欲望和能力。

有人疑惑,这种无形的伤害真的存在吗?如果真的存在,为什么受害人要停留在这种“无回应之境”中,让受虐成为习惯?其实,这种质疑本身也很容易对受害人造成二次伤害。

我们常常见到打破沉默说出秘密的女性,陷入“被害人过错”的漩涡。一些貌似洞察真相的声音传来:别人怎么对待你,是你允许的。言下之意就是,都是你性格的问题,你家人才会家暴你;都是你无法沟通,你家人才会漠视你。

这很容易让受害人产生强烈的自责感,陷入自我怀疑和巨大的矛盾心理中,要么不敢面对、不敢呼救,要么遮遮掩掩、欲语还休。

其实,和性侵案件一样,冷暴力里没有完美受害人。受害人本身因为遭受精神虐待陷入低自尊,一旦被质疑,就会形成更可怕的二次伤害,从而使得家暴受害人维权的门槛变高。

因此,地方立法将冷淡、漠视纳入家暴范畴,是一次旗帜鲜明的表态。尤其是通过对冷暴力行为的列举、解释和说明,使得受害人能够辨别自身处境,从而不必陷入自我归因,或因惧怕、羞耻而回避他人和社会的支持与庇护。

反家庭冷暴力,如何才能落到实处 | 新京报专栏

▲2013年11月25日,在厄瓜多尔基多,妇女们面画“伤痕”参加国际反家暴日游行。家庭暴力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较为常见。图/新华社

推荐阅读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