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3日下午3点多,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张叔安村附近,黄河在原野上弯弯曲曲地流过,两岸平坦的农田中,青绿的麦田有些斑驳,去年秋季的阴雨影响仍未散去,许多晚播的地块中,冬小麦长势明显有些弱,还盖不住裸露的土壤。来自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正在田间指导农户,对晚播的弱苗进行促壮。
3月3日,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张叔安村附近,来自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们在田间地头查看苗情。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晚播冬小麦,苗情仍然很弱
从2月底开始,中国农科院灌溉所副研究员王晓森,就和同事们一起,在濮阳各个县进行调研和指导。3月3日,他们到了这次行程的倒数第二站,濮阳市台前县。
来自中国农科院的专家王晓森,正在查看苗情。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濮阳是农业大市,冬小麦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濮阳市农业农村局粮经科科长周冰告诉记者,2021年,濮阳市全力抗灾救灾,抢排抢种,保障粮食种植面积,共播种冬小麦355.25万亩。但受到阴雨影响,超过一半的面积出现了晚播情况。
张叔安村的种植户张道明的冬小麦,大部分都是晚播单位,他告诉记者,他种了500多亩地,只有少部分抢排早,苗情比较好,如今已经开始分蘖,其他大部分晚播了10来天,算是弱苗。记者在张道明的麦地中看到,适时播种的小麦和晚播小麦有明显的区别,适时播种的地块,小麦已经郁郁葱葱,但还有许多田块中的小麦,没有遮住土壤。
郁郁葱葱的冬小麦。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在农业生产中,小麦苗分为三类,一类是壮苗,二类是一般苗,一般通过正常田间管理即可促壮。三类是弱苗,需要特别促壮,”王晓森告诉记者,“今年濮阳的三类苗比较多,接近6成,而往年,一类二类苗的比例可以达到8成以上。春节过后,麦苗逐渐进入返青期,经过中国农科院专家的指导,濮阳市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所有农技人员采取了网格化田间地头技术培训,目前一二类苗比例已经增加到58%,但总体来看,促弱转壮的任务仍很艰巨。”
夏收保卫战,从去年就开始了
从去年秋季暴雨开始,王晓森他们就开始为今年的冬小麦生产进行实地指导,王晓森告诉记者,去年秋季,他们根据排水的情况,针对不同时间播种的地块,进行了分类技术指导,同时对晚播的地块进行增加播种量,科学施肥,提高整地质量等“四补一促”技术措施。
“正常播种在每亩20斤左右,在增加播种量上,根据晚播时间不同,增加到每亩播种25—40斤,”来自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的专家蔡忠明告诉记者,“晚播不只是出苗晚,因为气温下降,也有可能造成麦苗土里捂的现象,幸好,去年冬季总体气温较高,基本上都出苗了。”
“此外,晚播也会影响出苗率,有些可能就不发芽了,这也是增加播种量的原因,以密补晚。”
航拍图中,黄色的地块有不少都是晚播冬小麦。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今年2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全系统下沉一线包省包片夺夏粮小麦丰收工作方案》,中国农科院随后选派200多位专家,分赴各地进行实地指导,王晓森和蔡忠明是濮阳组的成员,“我们的夺夏粮小麦丰收工作,会一直持续到小麦收获。”王晓森说。
进田间指导,专家对接农户
“底肥的肥力还没发挥,暂时不用追肥,到拔节的时候追肥也可以,按目前的情况,尽快浇一次水,对弱苗的促壮很有帮助,”蔡忠明蹲在地上,抓起一把干燥的土壤,捏了捏,对张道明说,“看这个土壤的墒情,也该浇一次水了。”
蔡忠明蹲在地上,查看苗情。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浇水促壮时,喷灌是比较好的方法,蔡忠明告诉记者,现在比较好的农田中,都有固定的喷灌设施,没有固定设施的,也可以通过喷灌带等移动设备进行喷灌。
除了及时浇水促旺外,中国农科院专家还提醒种植户,要提早注意病虫害防治,“尽一切可能,降低晚播带来的影响,”蔡忠明说,“晚播肯定会造成影响,尤其要注意小麦各个阶段的管护,把损失降到最低”。
王晓森的手上,有一张“濮阳市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挂图”,标注了小麦返青至收获前所有阶段的管理要点,图文并茂,王晓森告诉记者,这是发给农户的,在未来几个月中,他们和这张图,将一直在田间,和农户们一起,夺夏粮丰收。
新京报记者周怀宗摄影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