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墨脱通了公路,乡亲们观念转变了,办学条件也改善了。“曾经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来得了、留得住、有学上’,现在变成了‘上好学’。”格桑德吉动情地说,如今门巴族孩子入学率和小升初升学率都达到100%,越来越多孩子正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奋斗创造未来。上世纪50年代,也有一批人响应党的号召,“打起背包就出发”,从上海迁到西安,建成西安交通大学。
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代表看来,“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折射到今天,就是要敢于直面挑战,勇于创新担当,做出不负于时代的贡献。
西安以西,由西安交大建设的“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聚来一大批世界顶级学术机构,建立了若干国际联合实验室,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到此签约……人才在此汇聚,发展在此蓄能。
发展5G通信等前沿学科、创建未来技术实验班、设立储能新专业……王树国说,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端人才,依靠科技创新抢抓未来机遇。
短短半小时,代表们有力的话语在通道上激荡。全面小康的百年梦想近在咫尺,越到关键时刻,越要脚踏实地,肩负时代使命,用奋斗书写未来。
新华社重庆1月31日电 题:大山深处的“守夜人”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 入夜的山乡寒气刺骨,汽车沿着漆黑的道路驶向群山深处,一点昏黄的灯光逐渐变大变亮。几个人影在灯光下忙碌着,他们是山乡的“守夜人”
新华社济南4月26日电 题:通向大山深处的“扶贫公交”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闫祥岭 清晨六点,818路公交车在川道村村委会门口发车了。发动机启动的声音,是川道村人一天开始的“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