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岩泉说,这句庄严的承诺从未中断。一次驱离海盗后,从电台听到中国船长“祖国万岁”的高呼,那一刻,他由衷感受到身后祖国的强大,以及作为军人沉甸甸的责任。
千帆过尽,初心不改。
如果说赵岩泉的梦想在蓝色深海,周义哲代表的梦想,就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那片万木葱茏的绿色林海。
作为大兴安岭北岸林场职工,周义哲经历了从伐木工到护林人的转变。2015年,国家号召全面停伐,砍了35年树的周义哲转为护林员,原本担心丢饭碗的他不仅四季有活干,收入还增加不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周义哲说,从前砍树是做贡献,现在护林也是做贡献,林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美。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到林区来,一起守护好大兴安岭这道绿色的风景线。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互联网+”时代,如何用新技术新理念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添柴加火?
在通道上,四川省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代表谈得最多的,是他们村的抖音直播间。
位于秦巴山区的岫云村,近几年搭乘互联网快车,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一度穷得“全是茅草屋”的村子在2014年成功脱贫。到2019年,村里264户人家有153户买了小汽车。
在村里建农产品加工流通中心、到成都繁华商圈开店、实现连锁化经营……李君对未来信心满满:“我希望让世界看到岫云村的幸福。”
创新发展,离不开教育。民族复兴,更需要人才支撑。
西藏墨脱县完全小学副校长格桑德吉代表,通过内地西藏班走出了大山,毕业后却又选择回家乡教学。
格桑德吉说,回到家乡之初发现失学孩子很多,劝学成为老师们的主要工作。有个小姑娘小学快毕业时辍学了,格桑德吉拿自身经历上门做工作,孩子最终复学并考入内地西藏班,毕业后也回家乡当了老师。
新华社重庆1月31日电 题:大山深处的“守夜人” 新华社记者赵宇飞 入夜的山乡寒气刺骨,汽车沿着漆黑的道路驶向群山深处,一点昏黄的灯光逐渐变大变亮。几个人影在灯光下忙碌着,他们是山乡的“守夜人”
新华社济南4月26日电 题:通向大山深处的“扶贫公交”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闫祥岭 清晨六点,818路公交车在川道村村委会门口发车了。发动机启动的声音,是川道村人一天开始的“讯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