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后,岩头村里具备了发展条件,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村活动室建设和安居房建设等项目,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外地老板也到村里流转土地种三七。
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一公里”的故事激励了不少群众,他们的事迹被拍成微电影,李华明还入选了“西畴精神”宣讲团,成了大山里走出来的励志“网红”。
虽头顶“光环”,但李华明和乡邻不甘现状,踏上了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在村里开办“最后一公里”农家饭庄,政府还帮忙引进乌骨鸡、养猪等项目。
“别看鸡棚现在是空的,其实养大的4000多只乌骨鸡前不久刚卖掉,赚了3万多块钱。”李华明笑着说,下一步要把乌骨鸡的养殖规模扩大到15000只。
路通后,村里人不再抬猪下山,而是引进企业养猪,村民入股分红,目前猪场存栏生猪近500头,第一期分红6万元。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这是‘西畴精神’的核心内涵。”西畴县委书记蒋俊说。
像李华明这样战贫斗困的“现代愚公”,在这片土地上比比皆是,还形成一个发展“不等式”:政府投入十来万元,群众跟着投工投劳、捐款凑钱,能干出几十万元的事。目前,西畴县的乡村公路有3000多公里,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三倍以上。
2019年4月底,云南省政府宣布西畴县达到脱贫标准,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摘帽是新起点,我们还要‘修’出一条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蒋俊说。
新华社重庆2月1日电 题:从贫困山乡到3A级景区的“逆袭” 新华社记者黄伟 农历新年,大巴山深处的重庆市巫溪县茶山村,沐浴着新春暖阳的茶山村,一派新气象
原标题:四川乐山乡村妻子铁链锁丈夫,“把他锁住我心里也难受”年近七旬的张大爷坐在床边,左手腕上栓着一根长长的铁链和钢绳,不时喃喃自语……锁住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任婆婆。
新华社太原5月8日电(记者孙亮全)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前山乡不远处,黄河奋力甩出一个“U”形湾,河岸绝壁边的大片荒山上,返乡女青年刘彩红和乡亲们一道,编织着如彩虹般绚丽的脱贫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