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5月18日电 题:“最后一公里”的新征程
新华社记者吉哲鹏、庞峰伟
又见“山乡网红”李华明。这位64岁的老汉劲头不减,正忙着养乌骨鸡、搞生猪代养,还向人打听“直播带货”怎么运作。
李华明个头不高,待人热情,嗓门很大。作为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他的成名路是石漠山区一条一公里多的水泥路。
这条路挂在山崖间,冲出乱石堆,还劈开一块十几米高的巨石,在岩壁上留下刷着红漆的两个大字——“实干”。
李华明的家乡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因位于悬崖峭壁之上而得名。
西畴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的核心区域,裸露、半裸露的喀斯特地貌占75.4%,是云南石漠化程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由于从邻村的岔路到岩头村的最后一公里路受阻于巨石和陡坡,出行难曾是全村人最头疼的事。
“当年我们卖猪,抬猪的工钱是猪价的一半;孩子们到村外上学,来回要走两个小时的乱石小道。因为路险人穷,村里的小伙子结婚成了大难题。”提起穷困往事,李华明有说不尽的苦处。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为打通这“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身为共产党员、村民小组组长的李华明带着15户村民,2003年开始自筹修路资金,用双手和铁锤、铁锹向悬崖峭壁“宣战”。
修路何其难。村里青壮年不多,就老老少少齐上阵;钱不够了,就卖鸡卖牛;不能用炸药炸石头,他们就打好炮眼,把膨胀剂放到里面,慢慢把石头撑裂。
历经磨难,2014年1月,这个“悬崖村”终于修通了最后一公里的进村路。2015年,当地政府补助资金16万元,村民投工投劳,把毛路浇筑成水泥路。
新华社重庆2月1日电 题:从贫困山乡到3A级景区的“逆袭” 新华社记者黄伟 农历新年,大巴山深处的重庆市巫溪县茶山村,沐浴着新春暖阳的茶山村,一派新气象
原标题:四川乐山乡村妻子铁链锁丈夫,“把他锁住我心里也难受”年近七旬的张大爷坐在床边,左手腕上栓着一根长长的铁链和钢绳,不时喃喃自语……锁住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任婆婆。
新华社太原5月8日电(记者孙亮全)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前山乡不远处,黄河奋力甩出一个“U”形湾,河岸绝壁边的大片荒山上,返乡女青年刘彩红和乡亲们一道,编织着如彩虹般绚丽的脱贫致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