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向不文明行为“开刀”,这些事儿被写进地方性法规(4)

向不文明行为“开刀”,这些事儿被写进地方性法规(4)
2020-04-26 19:33:01 央视网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 郑锦: 从倡导到大家的一个规范的使用,到最后的立法来说,对于我们整个公筷公勺的使用,应该是有了法制的保障。

垃圾分类制度化 村民养成好习惯

向不文明行为“开刀”,这些事儿被写进地方性法规

吉林长春市也制定了文明十条,包括勤洗手、勤通风、不随地吐痰、文明养犬等内容。

政府引导,民众参与,不乱扔垃圾也在成为共识。在浙江金华市金东区下王村,现在看起来干净漂亮的村子,此前却是另一番面貌。

原来,实行垃圾分类后,村里有了专门的垃圾集中投放点。扔垃圾要定时、定点,按易腐、可回收、有害、其他分类。投放点安装的垃圾处理设备,可将剩菜剩饭等易腐垃圾现场处理。不能现场处理的,投放结束一小时内用垃圾清运车拉走。彻底消杀后,垃圾投放点,就成了村里的快递投放站和村民休息点。

在我国,垃圾分类在很多地方都纳入制度化、法制化。上海去年7月1日起推行强制垃圾分类。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即将实施。到今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培育好习惯需要法律的支撑

北京条例出台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有不文明行为的人,而是引起公众的自觉自律,改掉陋习,树立好习惯。这样的习惯在防疫期间保护无数人,在疫情结束后,依然会给人们裁剪一套无形的防护服。不过很多人会问:有坏习惯的人不是一个两个,坏习惯养成也不是一天两天,立法禁止的行为琐碎微小,时时处处都可能发生,执法者盯得住、管得过来吗?这个疑问很合理,但我们不必悲观。制定规范是第一步,能执行、有力度,和其他法规配套衔接,让执法更有刚性是下一步。可以确认无疑的是,革除陋习,培育好习惯,不但得到公众的支持,还将得到法律的支撑。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