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漱是每天最纠结的事情。只有在这里才能意识到,城市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是种奢侈:水龙头里24小时的热水,一按即冲的马桶,不会被风吹得咔咔作响的门……
保障安全用水是“两不愁三保障”的硬指标,也是大凉山移风易俗、引导村民养成“五洗”(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服)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然而,寒冷加上热水不便,我们的“好习惯”也犯了懒。
尼勒觉村党支部书记沙马石日说,过去祖祖辈辈吃水都靠人背。因为珍贵,绝不能浪费在洗衣这类“面子功夫”上。两年前,这里铺设了管道,建起了蓄水池,群众用上了自来水,一些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但基础设施的改善并不能一夜间改变生活习惯,房内凌乱、不注重个人卫生,“视觉贫困”是许多贫困村的共同点。
对于老兵曾建平来说,尼勒觉村是他的新战场。“我服役的部队是经历过长征和抗战的老虎团,现在来扶贫也是打仗。从每天叫村民洗脸、洗手做起,一件件小事做好,面貌一定就会改变。现在美中不足的是自来水水压不够,群众家里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热水出不来。”老曾说,今年要争取资金,解决这个问题。
尼勒觉村在册有180户739人,去年摘了帽。许多村民已经通过易地安置、村内集中安置等途径告别了土坯房,住进了新居。
“现阶段脱贫主要是靠了国家的好政策。”老曾给记者算了笔账,除去建房、修路等大笔投入,仅去年一年,全村光是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10个公益性岗位的工资,低保、残疾人补贴等转移性收入就超过100万元,但村集体经济发展一直是瓶颈。
去年,村里成立了养羊合作社,养了10只羊,年底卖掉两只挣了3000元。这成为尼勒觉村历史上第一笔集体经济收入。
新华社成都2月12日电(记者吴光于)一场大雪过后,四川大凉山深处的古觉村格外宁静。2月10日,村里的扶贫干部彭杨潜心研制的土豆手工皂终于大功告成了。仔细端详了一会后,他决定先分发给村里的几户贫困户
新华社成都9月22日电(记者吴光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茫茫的四川大凉山深处,为了解决基础教育薄弱、重男轻女的问题,诞生了许多专门为彝族女童设立的“女子班”
梦想燃烧的温度,如同火把节上的熊熊篝火。今年,四川大凉山的甲甲沟村启动了新村建设项目,看着即将建成的美丽新家,15岁的彝族少女俄底么惹杰写下了五个字:努力,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