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刚刚开通的时候,一个班次,两个负责接线的志愿者要接听将近30个电话,然而其中真正汇报自己密切接触过确诊病例的,只是较小的一部分。”李天仰在电话一端听过各种各样的声音和情绪。
“我记得,一位拨打过我们电话的老奶奶,电话刚接通,另一端就是止不住的哭声,那种声音的撕裂感,是能戳进心里的。她已经一个月没有联系上儿子,自己又不能出门,也不知道有什么渠道可以解决,看到我们公布的电话,她就打过来了。”
李天仰觉得这种情况是能够理解的,无数的普通人都是焦虑与恐惧情感中的“溺水者”,他们只能尝试抓住自己可以看见的东西,有一丝希望,他们就不会放手。
“我们能帮那位老奶奶的十分有限,我能做的仅仅是,让她在家里找一找户口本,查看孩子的身份证号码,然后打给警察局,让民警去排查,她的儿子是否因为患病安置在医院,或者因为疑似隔离在定点酒店。”
但李天仰清晰记得,这通电话的结尾,老人的那一声“谢谢”有多么激动高昂,“那种焦虑得到缓解后的如释重负,那种看到一丝希望的欣喜若狂,哪怕只听声音,你也能特别清晰地感同身受。”
那一刻,李天仰开始发现,没有什么绝对的一线概念,你在哪里与这场疫情战斗,哪里就是你的一线。
记得满满的电话记录本。记者刘逸鹏摄
从不拒绝的热线
刘敬东告诉记者,截至3月5日,襄阳市已经连续9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关于新增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的通告,从2月23日起,一共只发布过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