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2月21日电 题:促技能、助创新、强保障,上海加速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新华社记者 周蕊
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如何持续唱响“劳动最光荣”?在上海,500多万产业工人正在变身“技能人才”,走向科技前沿行业,与“互联网+”亲密接触。
作为他们的“娘家人”,近年来,上海市总工会持续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变身“技能人才”:便利“充电”、打破待遇“天花板”
线上线下打通,让职工在互联网上“充电”学习专业知识……在上海,有300家这样的“上海职工学堂”,他们依托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企事业单位及其培训点、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在产业工人相对聚集、条件成熟的产业园区、楼宇商圈等区域,对社会免费开放,让更多职工就近就便提升技能素质。
根据上海2019年下发的《“上海职工学堂”创设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要求,上海将要求这些学堂做到“五有”:有固定场所、有培训设施、有精品课程、有师资队伍、有专人负责;要求提升课程与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匹配度,每年培训职工不少于1000人次。
统计显示,上海的高技能人才占比超过3成。
在帮扶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同时,上海不断打破待遇“天花板”。
完善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与落户政策相挂钩的制度办法;加大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制度;将优秀产业工人纳入上海杰出人才评选表彰范围;在外来高技能人才子女凭证入学方面予以保障……《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一线产业工人未来将能凭技能获得高级工程师收入,甚至直接成为高级工程师,其晋升从“独木桥”走向“立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