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中国新闻 >

从水困到水兴——宁夏“水样本”中的发展密码(3)

从水困到水兴——宁夏“水样本”中的发展密码(3)
2019-12-18 11:20:01 新华网

自从实施“互联网+人饮”新模式,彭阳县农村供水保证率从65%提高到95%,管网漏失率从40%降低到20%。随着这种模式在固原推广,越来越多村子将迎来“毛驴驮水”到“手机买水”的革命性转变。

  产业发展“鱼得水”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改水治水发展农业,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可远溯到秦汉,且历经沧桑变化从未中断。2017年,宁夏引黄古灌区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进一步加大水利开发力度。1958年开建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锁住了千古不驯的“黄龙”,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灌溉历史。据统计,宁夏引黄灌区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万亩,发展到现在的900多万亩。

驱车行驶在吴忠市红寺堡区至固原市原州区的高速公路上,一侧不断闪现着如巨龙般的引水渡槽,这些“巨龙”一头连着黄河,一头承载着宁夏中南部地区丰收的希望。自古往低处流的黄河水,通过泵站、水工建筑物协力节节抬升,为旱区送来黄河母亲的馈赠。

水实现“逆行”,亘古荒原引来生命之水。曾是荒凉炮兵靶场的红寺堡区,历经20余年建设,如今已成23万多贫困移民群众的幸福新家园。“白纸上作画”,旱塬上求发展,红寺堡人更懂得“有水才能沙成金,无水唯有两眼泪”。

仲冬时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马渠移民安置区出产的白萝卜,已成为韩国、日本消费者的盘中餐。“6000多亩萝卜种植基地全部采用滴灌,一亩地的用水指标为240方,如果漫灌一亩地至少得500方,因此滴灌是逼出来的出路。”新庄集乡驻马渠安置区扶贫工作组组长李学忠说,基地年产值约3000万元,每年可为周边6个村1500多名村民带来劳务收入约800万元。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