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12月5日电 题:江西宜春:“瘦”街道,“壮”社区,便百姓
新华社记者张书旗、黄浩然
谢小波头一天在手机客户端上预约办理“二孩准生证”,第二天下午到所在的湛郎桥社区党群服务站办理。“现在就可以拿到准生证了吗?”谢小波不太敢相信。
“马上就打印,盖完章您就可以拿走了。”办事员乐海燕微笑着说。前后大约一刻钟,谢小波现场拿到了准生证。这让他不禁想起前年给“老大”办准生证时的情景——往返于社区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三、四趟,前后20天才办好。
不久前,60多岁的江先生老两口快捷地通过了“独生子女”年审。在他们印象中,以前办这个证比较折腾——从家中去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年审,需要坐4站公交车,然后到大厅排长队。如今,老两口溜达到离家1000米的社区党群服务站,很快就把事办好了。
社区服务效能极大提升,给群众生活带来了莫大便利,这一切都得益于江西省宜春市在袁州区试点开展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2017年底,宜春市委调研发现,街道社区原有的条块分割治理体系,很难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经过研究,决定选择袁州区开展试点,率先探索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扁平化”管理。
袁州区街道开启了“瘦身”之旅——街道党政机关原有的20多个内设机构和下属事业单位整合为城市建设与管理、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等4个办公室和行政综合服务中心,资源“下沉”到社区,设立党群服务站为群众办事。
实行“扁平化”管理后,窗口前移,权限下沉,不仅提高了办事效率,也增加了干部群众的接触率。
在湛郎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记者看到,偌大的大厅只有4位工作人员。
新华社合肥8月2日电(记者汪奥娜)2017年元旦,超过一半的大圩人回迁,住进了高楼。原先的同村被“打乱”了,住进不同的楼栋。新邻居、新环境、新问题,让“村民”变“居民”的过程显得尤为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