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11月19日电 题:社会资本下乡指南——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解析乡村投资兴业大潮
新华社记者董峻、赵久龙
广阔田野已成为投资兴业热土。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资本下乡主体已超15万家、累计投资额超2万亿元。
社会资本下乡的重点领域有哪些?如何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中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19日,在南京举行的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论坛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对乡村投资兴业形势和相关政策进行了全面解读。
投资多元、模式多样、领域广泛
据韩长赋介绍,社会资本下乡不是新鲜事,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有三次工商企业和资本下乡的热潮。上世纪80年代初很多国营企业通过“星期天工程师”等形式将人才、技术和资金带到农村,助推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0年代大量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加销服、贸工农旅”一体化,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波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风生水起。
这一轮下乡的社会资本既有传统农业企业,也有房地产、信息、电商等企业跨界投资,以及相关专业技术、社会服务、金融机构参与其中。这些社会资本有的直接投资兴办企业,有的与家庭农场、合作社或农村能人合作,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带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还有的由村集体牵头吸引社会资本参加,发展餐饮、民宿、旅游,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
下乡的社会资本不仅搞产业,还投资冷链物流设施和公益性服务,既拉动了农村人居环境、乡村基础设施升级和公共服务改善,又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带动深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
“农业、农村、农民”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6月27日至29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共同主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在河南举行。
6月12日,教育部在位于陕西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新华社哈尔滨7月20日电 题:“靠补、靠要”的空壳村活了——黑龙江这些乡村“卸包袱”谋振兴 新华社记者强勇 村级运转靠补、基础设施靠要,这样的空壳村是乡村振兴的“必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