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题:没有终结的寻找——追寻川藏公路上的一位无名烈士
新华社记者魏董华
西藏昌都,怒江天险。一座特殊的桥墩,孤零零立在江边,如同一位战士独自驻守。
2018年,怒江之上第3座新桥通车。60多年前修筑的怒江桥已经拆除,为何独独保留了这座桥墩?
当地人说,桥墩里有一位战士的遗体。为了纪念这位烈士,这座特殊的桥墩被保留了下来。
这个战士是谁?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为了逝者那不朽的名,在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5周年之际,我们开启了一段漫长的追寻。
追寻一名烈士,从一条天路开始
今天,很多汽车兵在经过怒江的这座桥墩时,都会按响喇叭,并点上一根烟,摇下车窗,投向窗外的峡谷。鸣笛和献烟,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举动成为一种特别的致敬。
他们致敬的,正是桥墩里的这位烈士。
众口相传,当年修筑怒江桥时,这位战士因连续作业身体疲劳,不慎掉进10多米高、正在灌注水泥的桥墩里,混凝土迅速凝固,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也未能将他救起,最后只得流着泪将他筑进了桥墩。
今天,许多年轻人热爱骑行或徒步于艰险的川藏线,将其作为一种苦修与历练。他们或许难以想象,他们脚下的这条天路,60多年前,竟是筑路者用血肉之躯和简陋工具开辟的。
1950年初,11万筑路大军挺进西藏。彼时,整个西藏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公路。广袤的世界屋脊,仍沿袭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解放西藏,更要为西藏人民带去现代文明。担负解放西藏重任的十八军,同时担负起修筑进藏公路的重任。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大“国家工程”,尽管当时国力极为有限。
一首流传至今的歌曲,为谁而作?一场特殊的战斗,为谁打响?一座孤独的桥墩,为谁保留至今?远方的游子,为何不管多远多难也要为她归来?特殊的生日,是谁给了她新生的勇气
新华社武汉8月27日电(记者李劲峰、李伟)作为湖北十堰到河南淅川的十淅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库特大桥桥墩26日正式动工开钻,标志着这座跨越丹江口水库的地锚式混合梁斜拉桥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