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新华社长沙8月22日电 题:“新株洲”的“进”与“退”
新华社记者阳建
湖南株洲,这个曾经以冶炼、重化工为主的老工业基地,正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脱胎换骨”:当清水塘的污染之重无法承受,纵使每年产值200多亿元,也一口气全部退出。当老旧产业乏力,“中国动力谷”因势而进,新动能澎湃而至……
“退”不犹豫,一塘清水“绿”株洲
2018年倒数第二天,株冶集团工段长肖永强看着冶炼炉缓缓熄灭,泪水噙满双眼。“清水塘曾对中国工业贡献巨大。”
冶炼炉熄灭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的历史使命彻底终结。新中国成立,株洲清水塘地区即被赋予振兴国家工业的重任,陆续布局了数百家冶炼、化工厂。
烟囱高耸,机器轰鸣,彼时清水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使命与荣光,却也沉积了数十年污染与落后产能。
“坚决打破思维定式、路径依赖、行为习惯。”2013年,株洲市决策层“壮士断腕”,誓言“还绿”株洲。
冶炼厂,关!化工厂,停!小煤窑,封!……株洲市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对“三高”行业、过剩产能“下狠手”。过去六年来累计关停企业近2000家,直接削减产值700亿元。
“退产能很痛苦,对工业之城株洲而言尤甚。但我们没有丝毫犹豫,对标高质量发展不能打折扣。”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
面对数百亿产值清零、数万工人下岗……株洲市毅然决定对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碰撞,有群众伤心,有干部落泪,但企业最终一家家搬走了。
新华社武汉7月25日电湖北郧阳:小袜子做成扶贫大产业新华社记者李伟“每天至少处理1000双,我缝线,母亲翻袜。”45岁的明刚坐在家中织袜机前一边忙着手头的活儿,一边和记者聊天。
新华社武汉7月25日电 湖北郧阳:小袜子做成扶贫大产业 新华社记者李伟 “每天至少处理1000双,我缝线,母亲翻袜。”45岁的明刚坐在家中织袜机前一边忙着手头的活儿,一边和记者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