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开认为,规范地名能节约城市管理及人们交往的成本。一些沿袭历史的文化地标类的命名一直被人们所称赞,例如北京的“陶然亭”“百花深处”“金台夕照”等。强化对地名的管理有助于规范地名,使地名成为人们的心灵图腾,寄托人们爱家庭、爱故里、爱社区、爱社会、爱国家的情怀,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更好地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地方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地名管理条例》逐渐不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在此次地名整改行动中就出现了一些名称既是合规商标又是违规地名的矛盾。”彭雪开说。
王敬波认为,《地名管理条例》制定的时间比较早,随着城市发展,社区、居民区、湖、岛,还有一些纪念地甚至一些科技园区等新出现的需要命名的地方,原来的《地名管理条例》中都没有包含进去。
“《地名管理条例》的某些标准与现行法律制度存在不融洽之处,没有明确地名与企业的称号或者商标之间的区别。此外,过去地名命名偏重于行政审批,在命名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公众怎么能够有效结合,尤其是居民怎么能够参与进行,相关的程序性规定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地名管理当中,政府和公众的参与都是必要的。”王敬波说。
贯彻合作治理精神 依法有效管理地名
针对原有《地名管理条例》的不足,王锡锌认为,整改地名需要审时度势,应该充分吸收当地群众的意见。通常情况下,地名的命名和更改需要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批准通过才能成为“标准地名”,在官方的各种场合得到认可,比如地图、文件、路牌等。《地名管理条例》修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对地名进行规范管理。
在王锡锌看来,原有《地名管理条例》规定,“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这一规定值得肯定,应该把握这一规定的原则,也就是更名的必要性原则和尊重民意原则。
厦门地名要求整改 厦门市启动不规范地名清理,重点整治“大洋怪重”四类地名。记者昨日从厦门市民政局获悉,目前已梳理出31个不规范地名,正向社会集中公示,6月将下达整改通知,年底前要整改完成。
本报北京6月22日电 (记者李昌禹)近日,多地发布的“关于需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清单的公示”引发热议。民政部21日要求各地准确把握政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